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此外中國廠商夾帶充沛人力與廣大市場對台灣廠商也是一大威脅。因此如何與日、韓、中三國相關產業進行競合關係

面板價格下滑迅速由於面板產能與良率不斷提昇、生產世代不斷增進,使得大型液晶面板價格下滑迅速,這也使得液晶電視的價格也隨之下降,可預期將帶動消費者對液晶電視的興趣,進而增加銷售量。(四) 威脅(Threat)(1) 日、韓、中廠商的威脅目前台灣發展液晶電視產業最大的威脅來自於日本與韓國,無論在品牌知名度、投資額、技術、量產與良率上都無法與之比擬,此外中國廠商夾帶充沛人力與廣大市場對台灣廠商也是一大威脅。因此如何與日、韓、中三國相關產業進行競合關係,以謀取本國產業最大利益也是相當值得重視的議題。(2) 替代產品的威脅液晶電視維修的替代商品主要是 PDP TV、RP TV、CRT TV,其中 CRT 雖然技43術成熟,但目前發展到 38 吋即受限於體積與重量,而無法向上發展;RP TV 在尺寸及價格上具競爭力,但其技術尚未成熟;PDP TV 目前在大尺寸電視市場上較液晶電視有優勢,但目前液晶面板廠商都非常積極地朝向第六、七代廠擴建,因此在未來大尺寸的液晶電視有非常大的降價空間且對同尺寸的 PDP 具有非常大的威脅。(3) 潛在進入者增加由於全球液晶電視市場需求看好,導致原有資訊廠商與傳統家電廠商紛紛進入該市場以搶食大餅,並動輒以削價競爭,此舉對產業發展與現存廠商生存甚為不利。


對於1980後甚至1990後而言,對於電視修理最初的印象應該就是陰極射像管(CRT)電視,球面的螢幕(后後期改為純平面)、厚厚的邊框加上大大的屁股,在今天看來頗有點“又呆又萌”的味道。有趣的是,也正是這個年齡段的用户相對完整的經歷了液晶電視近10年來的發展。(註:文中所提等離子電視,就是電漿電視)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回顧這場“10年液晶電視發展之路”。“又呆又萌”的陰極射像管電視遭遇瓶頸首先談談“又呆又萌”的CRT電視為何会會被淘汰,CRT電視在畫質表現上優於液晶電視(尤其是初期液晶電視),之所以被淘汰是因為顯示面積受限。CRT顯示内容需要一定的投射距離,這也是為什麼CRT機身龐大的原因,物理尺寸越大,厚度就越驚人,因此CRT電視發展到34英寸時已怪力不從心,無論功耗還是體積都成為問題。正是在這種情沉下,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迎來了機會。 2003-2004:等離子被看好,液晶電視咄咄逼人2003年,索尼在全球範圍内推出MR系列等離子電視,採用貴翔引擎技術,由於等離子自發光的關系,畫質得到了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
 


2000 年開始進入第四代 TFT-LCD 生產線後,韓國取代了日本在次世代玻璃基板規格的製定上取得主導權,成為大尺寸 TFT-LCD 面板的霸主,台灣也成為成功的追隨者,與韓國在大尺寸液晶面板取得領先的地位,日本廠商則受限於生產規模及生產世代的影響,逐漸退出信息用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生產,轉而開發中小尺寸及液晶電視維修的應用市場,市場走向分工的態勢逐漸明朗化。圖 9 TFT-LCD 技術發展沿革自 2002 年第五代生產線開始導入後,由於受到經濟切割尺寸與電腦顯示器需求相匹配,因此快速成爲當前 TFT-LCD 産業的主流生産世代。進入第五代TFT-LCD 生產線,由韓國和台灣獨領風騷,日本廠商並沒有投入五代生產線,也因此日本關鍵材料及零組件廠商開始向海外尋求擴廠機會,促使韓國和台灣在TFT-LCD 關鍵零組件的供應練更加完整。2004 年由於 LCD TV 的市場逐漸的被開發出來,日本夏普率先啟動第六代TFT-LCD 生產線,率領日本廠商重新出發,在 LCD TV 的市場再與韓國和台灣廠商ㄧ較高下,2005 年 TFT-LCD 產業是第六代和第七代生產線共同競爭的一年,雖然第六代生產線的設備穩定度較高且有量產的經驗,但是最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於 LCD TV 的市場。雖然更高世代的第六代、七代線已經開始導入量産,第八代線也已經規劃興建,但更高世代的生產線主要面對的是 LCD TV 市場,與第五代線之間有一定的市場區隔,因此第五代線在 TFT-LCD 産業中的地位仍可保持 1~2 年。第二節 技術發展趨勢與技術生命週期隨 LCD TV 逐漸淘汰 CRT TV,成為家中電視的首選,消費者對於 LCD TV的畫質要求趨向更嚴格的水準。其中,色彩飽和度為畫質重要指標之一,其表示能反映 LCD TV 所可顯示色彩的範圍,決定電視畫面鮮艷及寫實程度。目前色飽和度接近美規類比電視標準-NTSC 100%之機種將成市場主流。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