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再從高溫逆轉降下時,也可以發現在攝氏 179 度以下時,透明液體漸漸轉成混濁狀,且下降至攝氏 145
度時又形成固體的結晶態。其後,德國物理學者萊曼(Lehmann)利用偏光顯微鏡觀察此安息香酸膽石醇的混濁液體時,發現此液體具有晶體所特有的異方向性特質,因此證實了液晶的存在,也同時開啟了液晶材料的開發研究與應用技術。由於液晶顯示器是以液晶分子材料為基本要素,將這白濁的液晶分子夾在經過配
向處理的兩片玻璃板之間,即可組合成目前熱門而且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電視修理器件。這個介於固態與液態之間的中間態分子,不但具有液體易受外力作用而流動的特性,亦具有晶體特有的光學異方向性質,所以能夠利用外加電場來驅使液晶的排列狀態改變至其他指向,造成光線穿透液晶層時的光學特性發生改變,此即是利用外加的電場來產生光的調變現象,我們稱之為液晶的光電效應。利用此效應可製作出各式的液晶顯示器,如扭轉向列型液晶顯示器、超扭轉向列型液晶顯示器、及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等。PDF
檔案使用 "pdfFactory"
我們舉扭轉向列型液晶顯示器的構造加以說明。扭轉向列型液晶顯示器的基本構造為:上下兩片導電玻璃基板,在導電膜上塗布一層經由摩擦而形成極細溝紋的配向膜,當向列型液晶灌注入上下兩片玻璃之間隙時,由於液晶分子具有液體的流動特性,因此很容易順著溝紋方向排列。
液晶的結構(1) 絲狀液晶(向列狀液晶)(nematic liquid
crystal):說明:分子長軸方向相互平行。此類型液晶因分子的排列,對外加電場的變化反應速率最快,因此普遍應用在液晶電視維修及電腦顯示器上。(2)
脂狀液晶(層狀液晶)(smectic liquid crystal):說明:分子的排列具有層狀規則性,且各層間分子有一定的方向。此類型
液晶因分子的排列,對外加電場變化反應較慢,因此不適用於顯示器上, 多用於光記憶材料的元件上。(3)
膽固醇液晶(扭層液晶)(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說明:分子的排列,具有相互平行的層狀規則性,同一層面上各分子長軸
的方向雖然相同,但相臨層面上分子的長軸方向並不相同,而具有一固定夾角。因平面間的距離會隨著溫度而變化,因此會反射不同波長的光,這種顏色隨溫度變化的特性,常用於溫度感測器上。四、液晶電視1、原理液晶是固定在透光板與濾光板之間,在液晶上施加電壓,米粒狀的液晶分子排列方式就會改變,讓光通過或不讓光通過,液晶本身不是“發光體”,也不會產生顏色。在開啟狀態下液晶成規則的縱橫排列,就能組成液晶屏液晶的每一個圖元加一個三原色(紅,綠,藍)的濾色器,由此才能產生豐富多彩的顏色。五、電漿的簡介1、物質的狀態,除了固態、液態及氣態外,當溫度很高時,會有一種新的狀態,稱為電漿態(plasma
state)。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對於許多的用戶而言可能是一個比較新鮮的名詞,不過這種技術存在的歷史可能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
在 1888 年,一位奧地PDF 檔案使用 "pdfFactory" 4利的植物學家 F. Renitzer 便發現了液晶特殊的物理特性。< 圖一
液晶顯示器構造>第一台可操作的 LCD 基於動態散射模式(Dynamic Scattering Mode,DSM),RCA 公司喬治·海爾曼帶領的小組開發了這種
LCD。海爾曼創建了奧普泰公司,這個公司開發了一系列基於這種技術的的 LCD。 1970 年 12 月,液晶的旋轉向列場效
應在瑞士被仙特和赫爾弗里希霍夫曼-勒羅克中央實驗室註冊為專利。 1969 年, 詹姆士·福格森在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Ohio
University)發現了液晶的旋轉向列場效應並於1971年2月在美國註冊了相同的專利。1971年他的公(ILIXCO)生產了第一台基於這種特性的
LCD,很快取代了性能較差的 DSM 型 LCD。三、彩色顯示原理:LCD 技術也是根據電壓的大小來改變亮度,每個 LCD
的子圖元顯示的顏色取決於色彩篩檢程式。由於電視修理液晶本身沒有顏色,所以用濾色片產生各種顏色,而不是子圖元,子圖元只能通過控制光線的通過強度來調節灰階,只有少數主動矩陣
顯示採用類比信號控制,大多數則採用數位信號控制技術。大部分數位控制的LCD 都採用了 8 位控制器,可以產生 256 級灰階。每個子圖元能夠表現 256
級,那麼你就能夠得到 256×3 種色彩,每個圖元能夠表現 16,777,216
種成色。因為人的眼睛對亮度的感覺並不是線性變化的,人眼對低亮度的變化更加敏感,所以這種 24
位的色度並不能完全達到理想要求。工程師們通過脈衝電壓調節的方法以使色彩變化看起來更加統一。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