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嗅覺大部分已發展完成,但視力還在發展中。感官知覺能力大致良好,但因還未能有效掌握及運用,所以無法充分理解所接受的訊息

  幕媒體中,相對的減少了捧馨園幼兒活動的機會,妨礙其身體動作練習的機會及發展。感官與知覺n 3-6 歲幼兒的視、聽、味、嗅覺大部分已發展完成,但視力還在發展中。感官知覺能力大致良好,但因還未能有效掌握及運用,所以無法充分理解所接受的訊息,及表達感覺。n 在尚未習得文字之前,是透過感官來認識這
個世界,幼兒的學習從視覺和聽覺刺激開始。n 3-5 歲影視畫面能幫助學習;6-8 歲:對畫面進行整合思考。n 由 於 視 覺 能 力 尚 在 發 展中,教師應提供多元的視覺環境,動態或靜態的皆可,以及提供幼兒討論感官
覺的練習。n 由於幼兒各方面發展更快速,進入團體生活後,與外界環境的眾多連結,讓語言發展更邏輯性。如果在幼兒

 




們談網路成癮,或者是說他們在網路上怎麼說怎麼跟別人對話?對話看起來是蔓延到網路上去了,這些東西有沒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或是讓我們可以延伸的方法?陳品皓:當孩子有網路需求跟爸爸媽媽提出要求的時候,這個時候爸爸媽媽怎麼回應?這個東西大概是以爸爸媽媽的角度來看。這個是最多爸爸媽媽會比較困擾的地方。如果今天小朋友小學或國中,他現在跟你說,媽媽爸爸 我們班每個人都有手機,捧馨園我也要一隻手機,我請問你 你給不給?有的人可能就說,就是不給 怎麼樣都不給。有的爸爸媽媽說給阿,年紀到了就給,時間到了就給,因為不給他 之後也會自己想辦法去用。 如果你屬於給或不給的家長,基本上你剛剛
 




大綱」,乃突顯幼兒階段的全人發展,以幼兒為主體的本質,不以學科知識為領域劃分的方式,避免幼兒教育淪為小學教育的準備階段(教育部,2012)。臺灣幼教課程的未來,能否有嶄新的面貌,令人相當值得期待。
二、美國幼教課程研究趨勢 46 台灣 1991-2011 年幼兒教育課程研究的回顧臺灣捧馨園幼兒教育從1981年頒布「幼稚園教育法」後開始奠基(王靜珠,1992),1998年政府逐步推動幼教政策後開始茁壯,幼兒教育在國內仍是一個年輕的領域。為了本文能夠將整理廿年來(1991-2011)幼教界所累積的課程研究成果,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以下將探討美國幼教課程研的趨勢,以做為本研究分析結果比較之奧援。美國二十世紀幼兒教育的發展,受Hall兒童研究和Dewey進步主義教育的帶動。早期幼兒教育實務的發展,多運用特定的幼兒發展原理來做為課程設計的基礎。1923年,美國多所大學成立實驗室,開始建立幼兒教育實務的範例,並提供兒童研究領域的研究資料給家長,

 



br>
蠶心理學 (Gordon & Browne, 2004) 。在醫學方面影響最大的是蒙特梭利 (MariaMontessori , 1870 952) ,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 1856 939) 及葛喜塞爾(Arnold Gesell, 1880 1961) 三人。蒙特懷利學校於廿世紀初在美國出現, 1920年代
開始退潮, 1960 年代叉車新在美國流行, 旦融入了美國式幼兒教育的內容,例如創鑫中 18 師院幼兒教青年干。造藝術、戲劇遊戲、科學活動及大肌肉遊戲等。 1970 年代至80年代,蒙氏學校叉開始退潮,然而蒙氏教育在公立學校磁石計章中卻是受歡迎的。今天在美國的蒙特權利專業闢體分屬兩不同系統,一種是傳統的 AM I (Association MontessoriI nternationale )及創新的AMS (American Montessori Society) (Decker & Decker,2001)筆者於2004 27 日上午參觀位於北卡羅萊納州要洛特市的村邊蒙特梭利學校(Countryside Montessori School) 。這所學校包括幼稚部及小學部,分在不同校區上課,兩邊相距約 10分鐘車程。這是屬於AMS系統的學校,校風開放,大部分的兒童來自中上階級,自以北卡州立大學夏洛特校區 (UNCC) 的教職員及專業人士的子弟為主,亞詣及非州裔美關人較少,白人居多。幼稚部共有 10 班,捧馨園招收3-6 歲的幼
兒,全部採混齡班制,筆者參觀的第 10班,自 Mrs. Alan 擔任主教師,另有女性助理教師 人,全班幼兒共23人,有 個目筒, 個非詣,其餘19名均為白人。幼稚園教室大且明亮,有很大的落地窗,佈囂像儕家一樣溫馨,教室中有各種不同尺寸、不同形式,不同材質的桌子椅子櫃子和燈具。另外各種家庭用品,如:鏡子、水單、盆栽、收音機、烤麵包機、水族箱、電話、枕頭、衣架、地球儀等一應俱全。教室地上舖百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鋪著地毯習另外一部分則是一般的木質地板。幼兒可穿鞋進入教室,不~\另外換室內鞋。除了蒙氏教具之外,教室內各種教具輯書非常豔寓,由於該
還主題是恐龍,教室裡有許多關於恐龍的間書及玩真分別擺放在娃娃角、科學角及圖書角癌。教軍內也有立體(布置,從天花板上吊下衣架,衣架上夾著各式紙工,教室內




於某高職幼保科,目前仍在某技術學院幼保系進修中,為中班老師,幼教年資為 15年;B3 畢業於某科技大學幼保系,為大班老師,幼教年資為 13 年。
2008年8月新學期開始後,研究者每月會至本研究選定的研究對象-桃園縣兩所幼兒園各一天,進班觀察教師實際運用班級經營策略的情形(包含非口語的訊息),與重要事件(包含教學過程、師生互動、環境規劃等)並做記錄。在長達一年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把握關鍵時間建立教室規則」和「協助與關懷幼兒以發展正向的師生關係」,是所有教師普遍會使用的策略。所有參與研究的教師,在訪談中都表示會在剛開學的那幾天,開始訓練幼兒常規,認為班級常規的建立非常重要,教師們會教導幼兒書包、餐袋應如何擺、為捧馨園幼兒安排座位、介紹教室環境、學校環境、告訴幼兒喝水、
上廁所的規則。這些做法符合簡楚瑛(1996)建議在開學前幾天應持續常規的傳遞工作。另外如果遇到缺乏安全感,呈現分離焦慮的幼兒,教師們都表示會協助與關懷幼兒,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對應文獻老師們都會運用谷瑞勉(2006)及 Howes 等(2002)
所提出的策略,於必要時給予幼兒協助與關懷,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例如: A1、A3、B2老師在訪談時都提及:「我會在每位幼兒的工作櫃和鞋櫃貼上該位幼兒的姓名和一個圖案,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的書包和鞋子應該擺放的位置。」(01/06/2009 A1、A3教師訪談記錄、01/08/2009 B2教師訪談記錄)
「A1老師手牽著一名幼兒,幼兒問A1老師:『我媽媽呢?』A1老師不時會低下身和那位幼兒說話。」(08/14/2008現場觀察記錄)「B1老師和一名幼兒坐在遊樂場旁的公園椅上,觀看其他幼兒的遊戲情形,B1老師會鼓勵身旁的幼兒去玩溜滑梯,但是那位幼兒搖頭表示不要。」(08/12/20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