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代償性曲線。 S 型 C 型 脊柱側彎的原因少數是先天脊椎畸形或神經 肌肉病變所造成,大部分是屬於脊柱在發育 過程中,關節炎護膝自行發生而原因不明的自發性脊柱 側彎,發生的部位可能在胸椎、腰椎、或胸 腰椎處。脊柱側彎的種類可分為功能性與結 構性兩種,所謂功能性或姿勢性的脊柱側 彎,是指雖然脊柱向側面彎曲,但脊椎並沒 有發生結構上的畸形,發生主要原因是由於 肌肉軟弱無力造成姿勢不良,而讓外觀上呈 現彎曲。經由運動和養成良好的新姿勢時, 便可使脊柱側彎情形改善;而結構性的脊柱 側彎,是指椎體產生脊柱之椎體側彎及向击 面旋轉,這類較難藉由運動來矯正。 脊柱側彎多好發在發育中的青少年,10-16 歲 孩童的盛行率為 2-4%。側彎角度大於 30 度 者,其盛行率約為 0.2%;側彎角度大於 40 度時,盛行率約為 0.1%。當側彎的角度小於 10 度時,男女罹病的比率差不多,但是當側 彎的角度大於 30 度時,女生罹病的比率約為 男生的十倍。此外脊柱側彎若發生在青春期 的女孩,角度常會持續惡化,因此女生患者 常較男生需要接受進一步的治療。一般而 言,脊柱側彎好發於有家族史、女性、青春 期和瘦長體行者。 如何診斷「脊柱側彎」? 診斷脊柱側彎,通常是用 X 光影像直接測量 側彎角度,雖然準確,但是並不符合篩檢的 經濟效益。臨床上可讓病人雙腳張開與肩同 寬,向前彎腰,背部與地面平行,雙手合掌 下垂,此時從病人背後觀察,可藉由兩側背 部不等高、兩側肩胛骨不對稱,
因此,提出除了適當的運動和伸展各部分的肌肉和關節,再配合自 我覺察感受的身體活動方式來實施,才是最好矯正脊柱側彎的方法。 參●結論 脊椎側彎形成這種疾病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找不到確切的原 因,多數的病患是屬於「自發性脊柱側彎」,約佔所有脊柱側彎病患者的 70 ~ 80 %(註三十四)。因此,對於多數人對脊椎側彎的迷思及偏見,關節炎護膝並不會形成脊柱 側彎的主要原因。 目前脊椎側彎診斷方式中,仍以前屈身檢查法為最準確,加上算出柯卜氏 角度,即可作為進一步治療的參考依據。美國和日本等國從1970年代就相當重視 學童脊柱側彎的議題。在全國中小學進行大規模篩檢,發現每100人平均就有 2.1~4.6 人中患有脊柱側彎,並且有日漸惡化的趨勢(註三十五)。從「預防重於 治療」的觀點看來,頸椎壓迫頸圈建議政府單位應考慮將前屈身檢查法作為目前的國小學童脊 椎側彎異常篩檢,並仿效歐美先進國家,
一般 <10 度 可視為正常範圍。 2. 中度脊椎側彎:側彎 20 度 ~ 40 度 or 50 度。 3. 重度脊椎側彎:側彎 > 40 度 or 50 度,醫療護膝推薦大人部份合併脊椎退化關節炎。若側彎>60 度 or 70 度, 常造成心肺功能障礙。 如何治療? 除了一般的觸、視診外,醫生會安排 X 光檢查,然後由 X 光片上判讀並測量脊椎側彎的角度, 依照所量出的角度(Cobb angle)我們可以知道側彎的程度,醫生可依此角度來決定病患應該接受的 治療。一般而言,小於 25 度只需要定期追蹤觀察;25 至 40 度則需要穿背架;大於 40 度者,為了 避免長大後側彎程度更嚴重,醫師大多會建議作手術治療。 先天性脊椎側彎指的是因脊椎發育 異 常, 例 如 半 椎 體 形 成(hemivertebrae formation),椎狀脊椎(wedge vertebrae) 或分節失敗(defect of segmentation),所 導致的脊椎彎曲,其方向可能在不同平面, 導致側彎或駝背等,其症狀差異頗大,比較 嚴重者出生時即被發現;
不適 脊椎側彎造成的問題與治療方式 背架可能造成的問題 § 無法改變對正確姿勢的認知 § 容易失去矯正後的效果 § 矯正主要彎度、犧牲次要彎度 § 沒有被背架包覆的部位可能更歪斜 § 無法讓人體的中心點同時往中間靠近 § 穿上背架後,軀幹可能更加歪斜 § 使脊椎及其周圍的肌肉變僵硬 背架可能造成的問題 § 無法改變對正確姿勢的認知 § 關節炎護膝容易失去矯正後的效果 § 矯正主要彎度、犧牲次要彎度 § 沒有被背架包覆的部位可能更歪斜 § 無法讓人體的中心點同時往中間靠近 § 穿上背架後,軀幹可能更加歪斜 § 使脊椎及其周圍的肌肉變僵硬 背架可能造成的問題 § 無法改變對正確姿勢的認知 § 容易失去矯正後的效果 § 矯正主要彎度、犧牲次要彎度 § 可能會讓沒有被背架包覆的部位更加歪斜 § 無法讓人體的中心點同時往中間靠近 § 穿上背架後,軀幹可能更加歪斜 § 使脊椎及其周圍的肌肉變僵硬 背架可能造成的問題 § 無法改變對正確姿勢的認知 § 容易失去矯正後的效果 § 矯正主要彎度、犧牲次要彎度 § 沒有被背架包覆的部位可能更歪斜 § 無法讓人體的中心點同時往中間靠近 § 穿上背架後,軀幹可能更加歪斜 § 使脊椎及其周圍的肌肉變僵硬 背架可能造成的問題
又稱為「五十肩」。主要症 狀是肩膀疼痛及僵硬,疼痛時好時壞,經過一、二個月,醫療護膝推薦患側肩關節的活動度變差,患者的肩膀出現劇 痛,生活起居受到影響。 (二) 治療: 服用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止痛劑、熱療、針灸、電刺激或關節內注射類固醇,合併復健專科醫師或治 療師指導肩關節的活動包括:往前上舉、往後上舉、側面上舉、內旋、外轉等,將粘黏緊縮的關節拉鬆 伸展開後,逐漸恢復功能。 四、肘關節疼痛 (一) 成因: 貨物搬運人員反覆過度牽拉、或施力過大,手肘部位肱骨上髁的肌腱損傷,發生在手肘外側稱網球肘, 發生在手肘內側稱高爾夫球肘,當前臂用力動作感到手臂酸重無法使力。另外手肘關節周圍提供關節潤 滑的滑液囊,也會因長期肘關節過度使用,過度刺激頸椎壓迫頸圈產生發炎現象,稱為滑液囊炎。滑液囊發炎時,手 肘部有明顯腫脹、疼痛、無法活動。 5 (二) 治療: 1. 早期針對發炎現象進行局部冰敷及使用消炎止痛藥物,適當休息。 2. 加強肩部及手臂肌力運動,改善局部循環,進行適當的前臂肌肉伸展運動,避免手肘發炎 處產生粘黏現象。 3. 搬運時戴網球肘或高爾夫球肘護套,穿戴時位於手肘下方肌肉鼓起處,勿直接戴於手肘關 節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