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此原理可以讓液晶對光線的反射或透射產生強度的變化,如果控制液晶單位的電流強度

所以液晶電視維修已步入差異競爭時代,不論是畫質技術、廣告訴求,或服務標準,都可做為各品牌提出差異的切入點。第五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技術特性分析第一節 產業技術發展沿革與技術說明LCD TV 的主要特點,是使用液晶傳輸影像,液晶本身具有極化性(Polarizalility)和反射光線的作用,透過電壓的刺激改變液晶極化的角度,由不同大小電壓刺激可讓不同程度的光量通過,此原理可以讓液晶對光線的反射或透射產生強度的變化,如果控制液晶單位的電流強度,可以改變液晶的透明強度,再加上彩色濾光片就可構成繽紛色彩的螢幕影像。換言之,LCD TV 的原理就像是幻燈機,液晶板就像是幻燈片,靠著背後的光源(背光模組)穿透液晶板,才能夠讓液晶顯示板發光,再配上彩色濾光片分成 RGB 三原色光,才能顯現全彩畫面。LCD 技術雖起源於歐美,但將之發展形成產業的卻是日本。液晶最早是由奧地利的植物學家發現於 1888 年,直到 1971 年,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的顯示)型 LCD 推出後,LCD 産業才進入真正的發展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有源矩陣概念的提出,TFT-LCD 技術開始逐步成型,並且於 90 年代初期在日本開始産業化。現今主流的液晶顯示技術,可顯示高階彩色影像的主動矩陣型(Active Matrix)液晶,以 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主動元件來驅動各個像素液晶的方式,其中較常見的主動元件是非晶 Si-TFT (Amorphous Si-TFT),TFT 是以靜態驅動液晶故可應用於大面積、高解析度畫面,並且維持高顯示品質。圖 9 為 TFT-LCD 技術發展沿革,從 1990 年開始,日本的 Toshiba 首度將TFT-LCD 應用在 10.4 吋的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開始帶起了全球顯示器產業的革命。在 TFT-LCD 產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幾乎只要每前進一個世代,都會發生產能過剩,造成價格下滑,因而擴大產品應用領域,然後供不應求的情形開始發生,促使 TFT-LCD 前進一個世代,「液晶循環」就因此而生了。在 1995 年以前,TFT-LCD 還只是單純的應用在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主要還是以日本為發展重心。但是自 1996 年開始,TFT-LCD 進入了第三代生產線,也開啟了液晶顯示器的應用,在發展初期由於材料及零組件價格昂貴,生產良率不高且又必須面臨與 CRT 顯示器的競爭,發展過程非常艱辛。隨著韓國和台灣開始加入 TFT-LCD 的生產,競爭可說更加激烈,但是韓國和台灣液晶面板廠商挾著量產技術的優勢及較低廉的人工成本,雖然在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取得成本稍高於日本,但是還是非常有競爭力,並且淘汰了一些日本廠商。


關鍵液晶電視維修面板供給充沛台灣擁有全球前二名的大型液晶面板產能,液晶面板佔成本 70%的液晶電視而言無疑佔有地利之便。(二) 劣勢(Weakness)(1) 產業結構不完整任何一項產業的蓬勃發展都建構在其具有完備的產業結構之基礎上。目前液41晶產業也是必須如此。目前國內液晶面板上游產業技術掌握不足,使得必須仰賴國外進口大部分的設備、關鍵零組件與生產技術,如此將造成生產成本提高且生產之自主性降低,下游部分由於自有品牌全球知名度不足與行銷手法保守,造成國內液晶電視系統廠商無法打開全球的市場佔有率,而代工業者受制於日、韓訂單,使需求預測不易,對產業發展具不良影響。(2) 廠商研發投資經費相較日、韓為低由於全球經濟狀況都處於不景氣的環境,因此世界各大企業的投資都較為謹慎。而台灣液晶產業資金主要投入產能擴充與產房興建,加上台灣液晶電視產業獲利程度不高,使得投入研發經費比例因無法與日韓廠商相比,此舉對技術掌握與新產品開發具負面影響。(3) 品牌知名度相對劣勢台灣電子產品雖然在世界市場具高知名度,但液晶電視者視為家電產品,消費者注重的是品牌知名度與信賴度,以 2004 年為例,液晶電視全球 50%銷售率由 Sharp、Philips、Sony 囊括,而與日、韓等國家電品牌高知名度的相較,台灣液晶電視品牌顯得較為區域性,也使得在品牌競爭上較為吃力與辛苦。(4) 先進廠商的專利障礙由於國內的企業文化與國外不同,國內廠商往往尋求已有廣大市場或即將上市的產品來發展,而較不注重長期的基礎研究。
 


60 年的歷史,電視維修產品從無聲至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外觀方面也由笨重、大體積,逐漸演變為輕薄、時尚的造型。雖然第一代電視機 CRT TV 目前仍具高解析度、低成本等優勢,但因螢幕具有輻射,會危害視力健康,且因螢幕含鉛,歐盟宣告 2006 年後全面禁用 CRT。另外也因為 CRT TV 體積大及類比介面等缺點,均不符合現代消費性電子「輕薄短小」的發展趨勢。雖然 CRT TV 生產線並不會在短期內停產,只是 CRT 廠商已不再將其視為投資重心,但因 CRT TV 仍具有低價格、高畫質等優勢,因此未來將會在某些特定市場中存活,而 CRT TV 市佔率逐漸下滑,未來,LCD TV、PDP TV、RP TV 取代 CRT TV 將是必然的趨勢。PDP TV 因具解析度、體積小、畫質佳且無視角限制及成本優勢等,且 PDPTV 目前技術逐漸成熟,市場接受度逐漸提升,但因 PDP TV 耗電量高、產品壽命較短,以長期來看競爭力將不如 RP TV。LCD TV 具有輕薄與低耗能優勢,隨著全球各地五代廠的量產,LCD TV 銷售量將快速成長,成為 TV 市場主流產品。而隨著 LCD TV 取代 CRT TV,受惠最大的將是 TFT-LCD 面板廠商。使得台灣廠商持續投入 TFT-LCD 面板產業,產量超越日本、僅次於韓國。目前 OLED 顯示螢幕大部份用在手機市場,由於 OLED 不依賴於背光照明,因此在亮度、對比度和色彩方面優於 LCD 和電漿顯示螢幕。但是未來要進入主流電視市場,廠商則必須製造 20 吋或者更大尺寸的 OLED 螢幕,儘管新力(SONY)和東芝(Toshiba)等廠商宣稱 OLED 顯示技術的畫質越來越好,但但根據市場研究公司 iSuppli 所公佈的市場分析報告指出,由於價格高和製造技術上的一些障礙,該技術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第八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競爭分析第一節 競爭優勢分析從全球 TFT-LCD 產業規模來比較台、日、韓之面板家數及規模,顯然台灣面板家數太多,先進世代 7 代以上投資落後不足,反之落後世代廠 5 代及以下則投資過度,台灣面板廠之營運聚焦於擴大規模,其理由認為「規模等於競爭力」,但日、韓競爭者卻聚焦在下游組裝及通路之整合,日本面板大廠 Sharp、Sony 自己以先進 6 代、7 代、8 代生產面板,自己組裝(也委託代工)並有享譽全球之品牌,韓國之 Samsung 及 LG 亦複製日本 LCD 之品牌、製造及通路策略,下游組裝及通路對面板產業異常重要,第二節 台灣LCD TV產業SWOT分析以下針對台灣 LCD TV 產業進行 SWOT 分析,對於外競爭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及威脅(Threat)做介紹。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