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合作社要跟行道路用地貸款並不容易,梁玲菁說明,可以同時發展地區型的 「儲蓄互助社」。儲蓄互助社是非營利性的金融組織,以社員每月定期存入的股金為本,同時可提供社員借貸。 「大家同住一個社區,自己賺的錢存進去,就是共同提升整體社區的能量。」梁玲菁說,由於合作社是非營利法人,也可以直接加入儲蓄互助社,等到要需要時,合作社法人可以貸款、社員個人也可以貸款,大家一起為共老生活打拼 土地交易注意事項 – 田地記事 土地交易注意事項 土地買賣建議 無論房屋或土地買賣皆為人生大事,尤其於從業房屋買賣與土地買賣交易後,看過不少棘手的案例,讓自己對於買賣過程十分謹慎。
電力座標 截圖自上河文化 – 電力座標系統解讀 此外,地籍圖資系統還提供其他功能,比如:「鄰近實價」(如下圖)用來查詢附近行情方便比價 … 等。 地籍圖資系統鄰近實價 內政部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 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也可以買賣道路用地查詢土地的坐標與形狀,查詢方式跟地籍圖資系統雷同(同樣有量測小工具),還有其他許多好用的功能,例如:切換到 Google 街景、同時上色多個地號方便相互比較等等。 土地分區怎麼查? 進入國土測繪圖資服務雲 ➜ 點擊右上方「定位查詢」 ➜ 選擇縣市、鄉鎮市區、地段號 ➜ 點「定位」 ➜ 點「詳細」 ➜ 即可看到該筆土地的資訊,包含使用現況、分區等。 國土測繪查土地 (2) 調閱謄本 調閱謄本的主要目的,是要瞭解土地是否在都市計畫內。 如果道路用地買賣該地號謄本標示部的「使用分區」和「使用地類別」查詢結果都是空白,表示該土地為都市土地(即都市計畫內,簡稱『都內』),非空白則為『都外』。
「有土斯有財」觀念深植人心,地上權與使用權近期推案較少,主因是此類房屋的貸款、轉手、高額地租讓人卻步,購買前得先思考房屋對自身價值何在,及財務能否應付貸款等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國人最熟悉的買賣房屋模式是具有真實、政府核發的土地與房屋所有權狀,買賣道路用地這類房屋可永久居住,且申請貸款時銀行擁有真正的債權,較容易取得貸款;每年繳納地價稅和房屋稅時,大都適用自用住宅的稅金比例,未來要轉手會因為地段、房屋品質、管理是否得當來評價房屋的價值及潛力。 購買擁有所有權的房屋最大的缺點、最受國人詬病之處就是房價貴,也因此興起了只有所有權房價6、7折的不含土地所有權,只有房屋所有權的「地上權房屋」,以及連土地和房屋所有權都沒有,只有房、地使用權的「使用權房屋」兩大類房屋。 台灣房屋智庫發言人張旭嵐表示,道路用地地上權和使用權房屋多半由建商向政府單位租下基地蓋樓,推出有50年到70年不等的居住時效建物。地上權建物又分為「產權可分割過戶(即地上權房屋)」和「產權不可分割過戶(即使用權房屋)」兩種。 「產權可分割過戶(地上權房屋)」的買方無法擁有土地所有權狀,只擁有建物所有權狀,在使用期限內買賣交易還算單純;
繳尾款其實很快,道路用地買賣開好支票後,到法院服務處辦理,然後由台灣銀行附設櫃台代收支票後,他會再開一張紅色的臨時收據,接下來就等法院通知領權利移轉書。 ps. 強烈建議一定要在投標前想好 7 天內能不能籌到尾款,如果繳不出來,法院會沒收保證金。有些人在得標後才急忙去找銀行問貸款或代墊款,結果發現錢來不及撥入帳,或後悔得標價太高,湊不夠數。 法拍屋怎麼買 法院點交執行交屋 法院點交流程 聲請第一次點交(遞點交狀) 如果你標到的是「點交」的房子,那麼在收到「權利移轉書」後,就可以向法院聲請第一次點交。 聲請完大概 10 天內,法院會發函通知(債務人會收到正本,得標人會收到副本),限債務人 15 或 20 日內自行搬遷交屋。 聲請第二次點交(履勘) 如果第一次點交通知的期限內,債務人仍未搬離,就再聲請第二次點交,即現場履勘。同樣也是大概 10 天左右,會收到法院發出的履勘通知。 履勘時,若發現債務人的物品還在,而且債務人也沒有到場的話,法院還會再給得標人和債務人(或現居者)約 20 天至一個月的時間去協調。 這段協調期間,通常得標人要拿出一筆搬遷費請債務人搬走,或者是給現居者最後找房子搬離的緩衝時間。
為了尋求解方,內政部在二○○一年將公保地納入《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實施辦法》,藉著給予容積獎勵,鼓勵建商購買公保地後捐給縣市政府。只是「捐地換容積」原先是打算引入市場力量,解決公保地補償問題,但也意外讓公保地成了另類商品。 公保地的利潤空間,在於內部彼時制定的容積轉公式中,除了用「公保地面積」乘以「移入、移出基地公告現值的比值」外,還多乘以「移入基地的容積率」(見第44頁)。 壇上,市核定了一四三件公保地容積移轉案,共換回九公頃多的公保地。而建商平均捐一坪公保地,就能換到三坪容積、最高可換到九坪。在房市飆漲的年代,一坪換三坪,低價公保地換高價容積,對建商而言可謂超額利潤,因此不少掮客仲介協助買賣公保地。 三年前,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推出「容積代金」制度,打算取消捐地換容積收購道路用地,改以市府作為中介,建商「繳代金(給市府)、換容積」,市府則將代金拿去買回公保地。「容積代金」用意在讓市府成為唯一買家,遏止掮客仲介。當時郝龍斌給了三年緩衝期,這三年內,捐地換容積與容積代金制度並行;三年後,捐地換容積全面落日,改以容積代金制。 三年緩衝期將在今年六月底到期,按原本規畫,七月起台北市將全面實施容積代金。不過,就在容積代金全面上路前,以葉林傳為主的五十一位藍、綠議員提出《容積移轉審查許可自治條例》修正案,打算延續容積代金、捐地換容積雙軌並行的制度。而修正案也在五月三十一日三讀通過,讓全面代金制的改革理想戛然而止,徒留林洲民壯志未酬。 容積代金無法獲得地主支持,背後有三大理由:首先是公保地市場衝擊。 許多私人土地被劃為公共設施保留地,成為一般市民日常行走的巷道。
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接下來就等法院通知領權利移轉書。 ps. 強烈建議一定要在投標前想好 7 天內能不能籌到尾款,如果繳不出來,法院會沒收保證金。有些人在得標後才急忙去找銀行問貸款或代墊款,結果發現錢來不及撥入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