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 <10 度 可視為正常範圍。 2. 中度脊椎側彎:側彎 20 度 ~ 40 度 or 50 度。 3. 重度脊椎側彎:側彎 > 40 度 or 50 度,醫療護膝推薦大人部份合併脊椎退化關節炎。若側彎>60 度 or 70 度, 常造成心肺功能障礙。 如何治療? 除了一般的觸、視診外,醫生會安排 X 光檢查,然後由 X 光片上判讀並測量脊椎側彎的角度, 依照所量出的角度(Cobb angle)我們可以知道側彎的程度,醫生可依此角度來決定病患應該接受的 治療。一般而言,小於 25 度只需要定期追蹤觀察;25 至 40 度則需要穿背架;大於 40 度者,為了 避免長大後側彎程度更嚴重,醫師大多會建議作手術治療。 先天性脊椎側彎指的是因脊椎發育 異 常, 例 如 半 椎 體 形 成(hemivertebrae formation),椎狀脊椎(wedge vertebrae) 或分節失敗(defect of segmentation),所 導致的脊椎彎曲,其方向可能在不同平面, 導致側彎或駝背等,其症狀差異頗大,比較 嚴重者出生時即被發現;
因此,提出除了適當的運動和伸展各部分的肌肉和關節,再配合自 我覺察感受的身體活動方式來實施,才是最好矯正脊柱側彎的方法。 參●結論 脊椎側彎形成這種疾病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是找不到確切的原 因,多數的病患是屬於「自發性脊柱側彎」,約佔所有脊柱側彎病患者的 70 ~ 80 %(註三十四)。因此,對於多數人對脊椎側彎的迷思及偏見,關節炎護膝並不會形成脊柱 側彎的主要原因。 目前脊椎側彎診斷方式中,仍以前屈身檢查法為最準確,加上算出柯卜氏 角度,即可作為進一步治療的參考依據。美國和日本等國從1970年代就相當重視 學童脊柱側彎的議題。在全國中小學進行大規模篩檢,發現每100人平均就有 2.1~4.6 人中患有脊柱側彎,並且有日漸惡化的趨勢(註三十五)。從「預防重於 治療」的觀點看來,頸椎壓迫頸圈建議政府單位應考慮將前屈身檢查法作為目前的國小學童脊 椎側彎異常篩檢,並仿效歐美先進國家,
不會造成疼痛 § 神經型側彎 § 先天性脊椎側彎 § 原發型 ( 不明原因型 ) 側彎 非結構型 ( 功能型側彎 ) § 關節炎護膝因疼痛導致側彎,但疼痛部位不 限於脊椎 § 肌肉痙攣 § 發炎 § 椎間盤突出 為什麼會疼痛? § 正常的力 ( 重力 ) 施加在不對的結構位置上 § 姿勢體態不良 § 脊椎側彎 § 不正常的力施加在身體上 § 工作 § 運動 § 意外傷害的外力 § 自己本身使用身體力量不當 如何預防疼痛? § 改善姿勢體態和側彎度數 § 增加活動度、柔軟度、彈性、肌肉的穩定度 § 減少不正常外力對身體的衝擊 § 減少自己使用身體的力量 § 避免並改善疼痛 什麼是好的姿勢體態 ? § 由不同面向觀察 § 正面或背面 ( 冠狀面 ) § 側面 ( 矢狀面 ) § 上面或下面 ( 橫切面 ) § 好的姿勢體態 § 冠狀面和矢狀面的身體中心點 完全垂直地面 § 關節受力最少 § 肌肉負擔最小 什麼是好的姿勢? § 冠狀面 § 眼睛、肩膀、骨盆等高 § 眉心、鼻尖、下巴、兩側鎖骨 中間 § 每節脊椎的中心 §
1 頸部術後保健 手術後病人常因疼痛而不敢活動,但正確且適宜的活動不但可以減輕活動醫療護腕推薦引起 的疼痛及保護手術部位內固定器穩定。以下將告訴您手術後頸部適當姿位姿勢 及活動注意事項。 一、手術後活動 (一)睡覺 正確姿勢 重點說明 錯誤姿勢 平躺睡覺:枕頭店在頸部 非頭部,高度以不使頸部 向前屈曲為原則。 枕頭大小以 3~4 吋高、16 吋長以及 6~7 吋寬最佳。 醫療護腕推薦側睡:墊枕頭保持頭、頸 部及脊柱在自然平行的 姿勢。 (二)翻身:手術後回病房,每個 2~3 小時需翻身一次,以防止褥瘡。翻身 時,一邊膝蓋彎曲、腳用力,手抓床欄輔助側翻,並注意肩與臀同時 翻轉,避免腰部局部扭轉翻身,如此可減輕數後疼痛。
正確的姿勢 正確的姿勢是保護手腕的首要步驟。當你使用鍵盤、滑鼠、手機或其他工具時,保持腕部自然放鬆,不要彎曲或過度伸展手腕。 應該維持腕部平直或稍微向上翹的姿勢,以醫療護腕減少手腕和手指的負擔。 適當的運動 手腕和手部肌肉也需要運動和伸展,以維持彈性和柔軟度。有些適合手腕的運動包括旋轉手腕、伸展手指和握拳。 這些運動可以減少手腕和手指的僵硬感,並增加血液循環。 適當的休息 手腕在長時間的使用後容易疲勞和受傷。經常休息幾分鐘可以幫助手腕恢復,減少手腕受傷的風險。當你使用手腕時, 每隔一段時間就休息一下,並進行一些伸展運動,以緩解手腕的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