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都會影響到想要切入此市場的廠商。因此,台灣 TFT-LCD 面板廠所能掌握的部份

未來發展方向與趨勢展望 2010 年,LCD TV 出貨量預計將高達 1.56 億台,較 2009 年成長 20%,雖然韓系與中國 TV 品牌業者仍多屬自行製造,但面對日系大廠委外比重轉趨積極,無疑是台灣 LCD TV 組裝廠擴張的大好良機。面對這波 LCD TV 的高成長趨勢,除了嘉惠台灣代工產業外,台灣 LED 業者與中、韓的 LCD TV 大廠合作密切,也可望持續受益。第三節 結論與建議目前關鍵技術、電視維修機產業的品牌、通路和技術主導權幾乎均掌握在日韓廠商的手上,雖然台灣面板廠具有技術能力,但是,液晶電視後續的視訊處理技術、45彩色的畫質控制,甚至是各地區不同的廣播系統,都會影響到想要切入此市場的廠商。因此,台灣 TFT-LCD 面板廠所能掌握的部份,並不是 LCD TV 絕對的關鍵技術。台灣若欲突破技術的重圍,顯然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可以考慮結合新功能、提升生產技術與設法降低固定成本投資;在生產與供應鏈管理方面,應整合國內的上游廠商以求大幅降低成本,以發揮價值鏈上的最大效益,以求擁有未來產業的主導權;在策略聯盟方面,台灣廠商間應朝向籌組研發聯盟、產能協調、異業結盟發展,擺脫日本、韓國在技術上的羈絆與建立產能的優勢;強化自身的專利佈局,提高附加價值等周邊的技術方向著手,才有可能增加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PDP TV 因具解析度、體積小、畫質佳且無視角限制及成本優勢等,且 PDPTV 目前技術逐漸成熟,市場接受度逐漸提升,但因 PDP TV 耗電量高、產品壽命較短,以長期來看競爭力將不如 RP TV。LCD TV 具有輕薄與低耗能優勢,隨著全球各地五代廠的量產,LCD TV 銷售量將快速成長,成為 TV 市場主流產品。而隨著 LCD TV 取代 CRT TV,受惠最大的將是 TFT-LCD 面板廠商。使得台灣廠商持續投入 TFT-LCD 面板產業,產量超越日本、僅次於韓國。目前 OLED 顯示螢幕大部份用在手機市場,由於 OLED 不依賴於背光照明,因此在亮度、對比度和色彩方面優於 LCD 和電漿顯示螢幕。但是未來要進入主流電視維修市場,廠商則必須製造 20 吋或者更大尺寸的 OLED 螢幕,儘管新力(SONY)和東芝(Toshiba)等廠商宣稱 OLED 顯示技術的畫質越來越好,但但根據市場研究公司 iSuppli 所公佈的市場分析報告指出,由於價格高和製造技術上的一些障礙,該技術需要花費更多時間。 數位電視產品市場發展過程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CRT TV LCD TV & PDP TV OLED TV􀂄已發展至極限􀂄未來 2~3 年,LCDTV 仍是主流􀂄未來 10~20 年將取代液晶電視。第八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競爭分析第一節 競爭優勢分析從全球 TFT-LCD 產業規模來比較台、日、韓之面板家數及規模,顯然台灣面板家數太多,先進世代 7 代以上投資落後不足,反之落後世代廠 5 代及以下則投資過度,台灣面板廠之營運聚焦於擴大規模,其理由認為「規模等於競爭力」,但日、韓競爭者卻聚焦在下游組裝及通路之整合,日本面板大廠 Sharp、Sony 自己以先進 6 代、7 代、8 代生產面板,自己組裝(也委託代工)並有享譽全球之品牌,韓國之 Samsung 及 LG 亦複製日本 LCD 之品牌、製造及通路策略,下游組裝及通路對面板產業異常重要,下表 11 為各國液晶電視產業比較。


所以液晶電視維修已步入差異競爭時代,不論是畫質技術、廣告訴求,或服務標準,都可做為各品牌提出差異的切入點。第五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技術特性分析第一節 產業技術發展沿革與技術說明LCD TV 的主要特點,是使用液晶傳輸影像,液晶本身具有極化性(Polarizalility)和反射光線的作用,透過電壓的刺激改變液晶極化的角度,由不同大小電壓刺激可讓不同程度的光量通過,此原理可以讓液晶對光線的反射或透射產生強度的變化,如果控制液晶單位的電流強度,可以改變液晶的透明強度,再加上彩色濾光片就可構成繽紛色彩的螢幕影像。換言之,LCD TV 的原理就像是幻燈機,液晶板就像是幻燈片,靠著背後的光源(背光模組)穿透液晶板,才能夠讓液晶顯示板發光,再配上彩色濾光片分成 RGB 三原色光,才能顯現全彩畫面。LCD 技術雖起源於歐美,但將之發展形成產業的卻是日本。液晶最早是由奧地利的植物學家發現於 1888 年,直到 1971 年,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的顯示)型 LCD 推出後,LCD 産業才進入真正的發展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有源矩陣概念的提出,TFT-LCD 技術開始逐步成型,並且於 90 年代初期在日本開始産業化。現今主流的液晶顯示技術,可顯示高階彩色影像的主動矩陣型(Active Matrix)液晶,以 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主動元件來驅動各個像素液晶的方式,其中較常見的主動元件是非晶 Si-TFT (Amorphous Si-TFT),TFT 是以靜態驅動液晶故可應用於大面積、高解析度畫面,並且維持高顯示品質。圖 9 為 TFT-LCD 技術發展沿革,從 1990 年開始,日本的 Toshiba 首度將TFT-LCD 應用在 10.4 吋的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開始帶起了全球顯示器產業的革命。在 TFT-LCD 產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幾乎只要每前進一個世代,都會發生產能過剩,造成價格下滑,因而擴大產品應用領域,然後供不應求的情形開始發生,促使 TFT-LCD 前進一個世代,「液晶循環」就因此而生了。在 1995 年以前,TFT-LCD 還只是單純的應用在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主要還是以日本為發展重心。但是自 1996 年開始,TFT-LCD 進入了第三代生產線,也開啟了液晶顯示器的應用,在發展初期由於材料及零組件價格昂貴,生產良率不高且又必須面臨與 CRT 顯示器的競爭,發展過程非常艱辛。隨著韓國和台灣開始加入 TFT-LCD 的生產,競爭可說更加激烈,但是韓國和台灣液晶面板廠商挾著量產技術的優勢及較低廉的人工成本,雖然在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取得成本稍高於日本,但是還是非常有競爭力,並且淘汰了一些日本廠商。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