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液晶電視修理與等離子電視正面競争,等離子電視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勞動節42英寸等離子售價還要30000元,到了國國慶節暴跌至15000元。到了2005年,液晶電視逐步顯示出咄咄逼人的態势勢,一舉奠定市場基調。
2005年:索尼放棄等離子電視業務,全力專攻液晶電視2005年,可以稱之為液晶電視元年”,這一年索尼放棄耕耘多年的等離子電視,轉而全力支持液晶電視,並正式成立“Bravia”液晶電視子品牌戰略,而Bravia品牌持續至今已接近10年之久。不過,2005年日立公司推出的1024×1024解析率的等離子電視引起了軒然大波,出色的畫質表現讓人們無法忽視等離子的存在,事實上,2005年等離子電視依舊有眾多支持者,松下更是無數次表態等離子是更好的電視顯示技術。
2006年: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齊頭並進,HDMI接口成主流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齊頭並進,雙方雙爆發,絕大多數電視配備最新HDMI多媒體接口,52英寸的液晶電視已經有1080p全高清版本可選,這也是當時液晶的最大的優勢(等離子面板很難實現高解析率)。全高清1080p液晶電視上市價格高達30000餘元,而國產電視品牌則迅速將其價格拉低至17000元左右,在當時看來,47英寸尺寸已經十分驚人,17000元的價格也十分親民。2006年下半年,索尼一口氣推出5大系列Bravia電視新品,分别定為高端、中高端、主流、中低端和入門級五大市場,這讓等離子電視難以招架。
面板的不同主要在亮度、視角、反應速度與對比度上。在高畫質影像的取得上,在迴路設計上,液晶電視維修運用傳統利用於映像管電視上 的 Y/C
分離迴路,以增加影像景深的銳利度。所以液晶電視絕對不同於電腦用液顯像方式完全不同 液晶電視的顯像原理是透過背面的背光模組進行發光,再由電晶體控制
每個像素液晶分子的透光程度.電漿電視的平均使用年限較液晶電視短,約 20000 至 30000 小時,之後亮度就會降到原來的一半左右,如果以每天觀看電視 8
個小時計算,約是7-10 年二者的優缺點比較:耗電量液晶電視勝出 電漿電視的耗電量要比液晶電視還大,一般來說相近尺寸的機種相比,液晶電視大約只有電漿電視的
40%的耗電量,同時也讓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散發出較電視可以做得比同尺寸的電漿電視更輕,更薄,而且差距還蠻大的,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的厚度大約是縮減了
40%,重量則是大約縮減了25%,更適合於裝潢空間的掛壁使用.使用壽命為液晶電視勝出 目前電漿電視受限於螢光體的材料,使用壽命大約是
20000-30000小時,[屆時畫面亮度會衰減約剩一半],而液晶面板本身壽命大約是50000-60000小時,因此挑剔的用家只要每 20000
小時左右更換一次液晶電視的背光模組,又可以繼續使用,電漿電視則是使用約 20000-30000小時[每天平均觀看 8 個小時,大約是 7-10
年之後],就必須汰舊換新了.畫質表現為電漿電視勝出
所以液晶電視維修已步入差異競爭時代,不論是畫質技術、廣告訴求,或服務標準,都可做為各品牌提出差異的切入點。第五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技術特性分析第一節 產業技術發展沿革與技術說明LCD TV
的主要特點,是使用液晶傳輸影像,液晶本身具有極化性(Polarizalility)和反射光線的作用,透過電壓的刺激改變液晶極化的角度,由不同大小電壓刺激可讓不同程度的光量通過,此原理可以讓液晶對光線的反射或透射產生強度的變化,如果控制液晶單位的電流強度,可以改變液晶的透明強度,再加上彩色濾光片就可構成繽紛色彩的螢幕影像。換言之,LCD
TV 的原理就像是幻燈機,液晶板就像是幻燈片,靠著背後的光源(背光模組)穿透液晶板,才能夠讓液晶顯示板發光,再配上彩色濾光片分成 RGB
三原色光,才能顯現全彩畫面。LCD 技術雖起源於歐美,但將之發展形成產業的卻是日本。液晶最早是由奧地利的植物學家發現於 1888 年,直到
1971
年,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的顯示)型 LCD 推出後,LCD
産業才進入真正的發展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有源矩陣概念的提出,TFT-LCD 技術開始逐步成型,並且於 90
年代初期在日本開始産業化。現今主流的液晶顯示技術,可顯示高階彩色影像的主動矩陣型(Active Matrix)液晶,以 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主動元件來驅動各個像素液晶的方式,其中較常見的主動元件是非晶 Si-TFT (Amorphous Si-TFT),TFT
是以靜態驅動液晶故可應用於大面積、高解析度畫面,並且維持高顯示品質。圖 9 為 TFT-LCD 技術發展沿革,從 1990 年開始,日本的
Toshiba
首度將TFT-LCD 應用在 10.4 吋的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開始帶起了全球顯示器產業的革命。在 TFT-LCD
產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幾乎只要每前進一個世代,都會發生產能過剩,造成價格下滑,因而擴大產品應用領域,然後供不應求的情形開始發生,促使
TFT-LCD
前進一個世代,「液晶循環」就因此而生了。在 1995 年以前,TFT-LCD
還只是單純的應用在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主要還是以日本為發展重心。但是自
1996 年開始,TFT-LCD 進入了第三代生產線,也開啟了液晶顯示器的應用,在發展初期由於材料及零組件價格昂貴,生產良率不高且又必須面臨與
CRT
顯示器的競爭,發展過程非常艱辛。隨著韓國和台灣開始加入 TFT-LCD
的生產,競爭可說更加激烈,但是韓國和台灣液晶面板廠商挾著量產技術的優勢及較低廉的人工成本,雖然在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取得成本稍高於日本,但是還是非常有競爭力,並且淘汰了一些日本廠商。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