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程位於花蓮縣瑞穗鄉,介於北端和諧橋和南端瑞岡大橋之間,計畫路線東起縣道 193 線(約 82.8k),針對縣道 193 線里程約 81k+000 至 83k+000 間現況雙向單車道路段進行 拓寬,往西於縣道 193 線里程約 82K+418 處新闢連絡道路,跨越富源溪之新建橋梁後, 終點銜接至台九線(約 266.7k)拓寬路段。計畫目標為加強瑞穗鄉地區產業的外銷運輸與 部落聯外交通便利性,提升交通服務水準、紓解台九線車流及提升行車安全,促進瑞穗 鄉物資運輸及觀光產業發展。、道路用地事業計畫之公益性評估: (一) 社會因素評估:1.徵收所影響人口之多寡、年齡結構:本工程需用土地屬線狀區域,位於花蓮縣瑞穗鄉既有縣道 193 線 81K~83K 處兩側以及 台九線 267k 處往鶴岡村方向跨越富源溪,非大規模面狀徵收。本計畫需用土地範圍內 以農作為主,並無人口居住及導致人口外移等問題,爰此,本次徵收計畫對於當地人 口數量及結構影響不大。2.徵收計畫對周圍社會現況之影響:
五、既成道路之公用地役關係所謂「公用地役關係」,是一種「公法」上的義務,亦即所有權人須容忍不特定、多數公眾使用其私有土地之義務,與「袋地通行權」、「時效取得不動產役權」不同,後者是容許特定之鄰地所有權人通行之義務,為「民法」上的義務。 大法官會議釋字第400 號解釋:「既成道路符合一定要件而成立公用地役關係者,其所有權人對土地既已無從自由使用收益,形成因公益而特別犧牲其財產上之利益,國家自應依法律之規定辦理徵收給予補償,各級政府如因經費困難,不能對上述道路全面徵收補償,有關機關亦應訂定期限籌措財源逐年辦理或以他法補償。」而既成道路成立公用地役關係,須具備以下三要件: 1. 供不特定之公眾通行所必要,道路用地而非僅為通行之便利或省時。2. 於公眾通行之初,土地所有權人並無阻止之情事。3. 經歷之年代久遠而未曾中斷。所謂年代久遠雖不必限定其期間,但應以時日長久,一般人無復記憶其確實之起始,僅能知其梗概。 六、公用地役關係不得以民事訴訟主張由於既成道路之公用地役關係是一種公法上的權利義務關係,當事人不得以民事訴訟請求履行義務。最高法院89 年台上字第2500 號判決:「既成巷道之通行僅屬公用地役關係之反射利益,本屬公法上之一種事實,其本質乃係一公法關係,與私法上地役權之性質不同。而民事訴訟法則係當事人得向法院訴請以判決保護其私法之權利,故當事人不得本於公用地役關係,於民事訴訟請求土地所有人不得有妨害其通行之行為,而僅得請求地方政府以公權力加以排除;同樣,土地所有人不得以主張對土地有公用地役關係者請求地方政府以公權力排除障礙係屬不當,而於民事訴訟請求消極確認其本於公用地役關係之通行;此等爭議應循行政爭訟等公法程序謀求救濟。」 本題提起民事訴訟之「居民」,如果是鄰地所有權人(例如附近房屋及基地持分之所有權人),得主張前述民法第787 條規定之袋地通行權遭到侵害,訴請排除侵害及損害賠償;或者向地政機關申請時效取得通行不動產役權之登記。但如果該等經常通行使用A 地之人包括非鄰地所有權人,要主張「公用地役關係」,則不得提起民事訴訟,而是要向當地政府機關請求拆除路障,恢復公眾通行;如果該項請求遭政府機關駁回,則可循行政救濟管道(訴願及行政訴訟)以維護利益。
(三)、申請登記時間:不動產之買賣移轉,我國採登記生效主義,所以買賣雙方簽約後,應於1個月內會同前往地政事務所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買方權益方可獲得保障,並避免被處逾期登記費罰鍰。 一、如何選擇一塊好農地呢? 1、實地詢問道路用地當地人 買農地與買房不同,諸如蟲害、水源汙源都要到現場才能發現,另外地主通常都上了年紀,有些好地也不會放在仲介那出售,會直接現場立牌,所以到現場詢問當地人才比較穩妥。 2、水源供應正常 一般農地灌概都是鑿井抽取地下水或利用現成的灌溉渠道,但並非所有農地都有水源可以使用(例如荒廢許久的農地),必須依規定要向當地水資局申請供水。 以下簡單說明農用水井與自來水的申請方式:
首先,要釐清目前狀態:房仍屬於甲的、地已變成屬於丙的。 這時候,丙能不能拆屋還地,就要看該房有沒有保存登記? 有保存登記、建照、使照 ➜ 不可拆。 未保存登記 ➜ 可拆。 如果想標的地沒有直接連通到公路,須經過前面另一塊土地,投標前需考量什麼? 土地沒有臨路 如上圖,A 地需經過 B 買賣道路用地地才能連通公路,若欲標 A 地,投標前要怎麼考量通行? 首先,要看 A 地上有沒有建物? 有建物的話,要看該建物有沒有保存登記? 建物有保存登記 表示 A 地是建築基地,那就要查 B 地是不是基地的法定空地(法空)?
財政部因應93年1月捐地節稅須按實際購地成本計算捐地價值,已要求各受贈機關接受公共設施保留地的捐贈時,不要再在捐贈證明上註記土地公告現值,以免日後產生糾紛。 自93年1月1日開始,民眾購買公共設施保留地後轉贈給政府,須按實際購入公設保留地的成本,做為所得稅捐贈扣除的金額。這項規定,是為避免公設保留地公告現值目前普遍較市價高之下,民眾低買公設地,但高報捐地價值,侵蝕國庫稅基。 93年元月開始,受贈公設保留地的機關道路用地,在核發捐地證明時,可以記載受贈土地的面積、持分等基本土地資料,但有關土地的公告現值,可以不必再加以註記。 財政部表示,這項要求的目的,在於避免93年開始民眾持捐地證明要求扣抵綜合所得稅時,發生認定捐地價值的爭議。 根據財政部的規定,個人購地後對政府進行捐贈,申報抵稅雖無金額上限規定,但民眾必須檢附以下證明,才可以辦理報稅手續,包括:
2023年3月8日 星期三
而僅得請求地方政府以公權力加以排除;同樣,土地所有人不得以主張對土地有公用地役關係者請求地方政府以公權力排除障礙係屬不當,而於民事訴訟請求消極確認其本於公用地役關係之通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