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這些單一學校的課程實施經驗雖然可以做為其他園所的借鏡和參考,但是對於要將研究發現普遍推論到其他園所

 二、在教育層級方面幼教的課程研究範圍大多以單一學校為研究對象,這跟國小的課程研究有很大不同。這些單一學校的課程實施經驗雖然可以做為其他園所的借鏡和參考,但是對於要將研究發現普遍推論到其他園所,可能會有諸多限制。希望臺灣幼教界未來能將不同學校的課程探究進行對話、
比較,才能有效累積理論的建構。三、在課程領域方面廿年來,幼教課程研究以未分學科領域所占比例最高,對新興議題也頗有關注,在特定學科的研究上,以健康體育居多,但對於其他領域學科的探究仍然太少。話說幼兒的學習應以統
整課程為宜,不過,課程主要是探討三項課題:學習者、教材及社會,課程內容則是學科知識、活動經驗的選擇。捧馨園現今高品質的課程應該兼顧幼兒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在幼兒的學習經驗中,
加入均衡性的課程,以幫助幼兒加深對這個世界的了解(Wortham, 2006)。因此,期盼幼教學者能持續聚焦特定課程領域的研究,好讓我們可以為幼兒發展更合宜的課程。四、在研究主題方面由於臺灣幼兒課程研究仍在蓬勃發展的階段,大多數研究論文聚焦在解決課程實務,尤其是課程發展和課程實施。國中小課程研究目前正進行典範的轉移,出現了對課程實踐窄化為技術程序的質疑聲浪,因而逐漸有人從課程理解的典範,重新理解課程(許芳懿,2006)。這些研究擺脫如何設計課程的技術面,從多元角度理解課程,對課程有更富社會批判和主體意識的解讀。因此,本研究期待未來幼教課程除了探討「如何」發展與設計課程之餘,也能多探討「為什麼」,擴展關照課程的視野。其次,國內幼教界長期以來大量引進國外優質的課程經驗,

 




洗澡時多增加觸覺:  丟一些空的洗髮精、沐浴乳的塑膠瓶和瓶蓋丟到水中,讓孩子一邊洗澡,一邊玩裝好瓶蓋的遊戲,洗泡泡浴時,也可以丟一些塑膠瓶、玩具,讓孩子撈出來。慢慢教孩子自己穿脫衣物:  透過更多自主訓練,穿鞋、穿衣服、穿襪子、穿褲子等,孩子一次次練習使用雙手的能力。另外還可以教孩子折疊、收拾自己衣物,練習使用雙手。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資料來源:奇蜜親子網

若家長問孩子對某事物或某人物的感覺,通常最直接的回應是「開心」、「不開心」,又或「喜歡」、「不喜歡」。愉快的感覺和成功的經驗,最能令孩子留下正面的回憶,有助建立積極人生觀。各位家長,凡事多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他們的需要,讓孩子多些快樂的經驗,你們也可以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1.情感表達情緒在身體中好像吹脹了的氣球,要適當地抒發才能使身心健康。大部分孩子均不懂得如何表達情緒,家長須加以引導,應以身作則用正確的方法表達情緒,如當孩子發脾氣時,勿以自己的脾氣去壓制孩子的情緒,又或對孩子的情緒妄下判斷,令致他們感到不被了解。

 



我也學到了一些音樂治療的課程,從一些實際的體驗,了解可以帶孩子們如何去教育實習學生(教師)楷模獎『慢的藝術』成就捧馨園幼兒『自信』讓幼兒以『自信』成就『未來』遊戲律動,藉由這樣的方法帶入節奏等音樂性課程,這是很棒的一個課程的新刺激。還有兩場的律動研習,除了讓平日不太運動的我有機會好好的動一動之外,也讓我學習到許多律動可以使用的一些動作等等。從教育的層面上來看,這幾個月我聽了不少要如何教導幼兒的一些講座,內容大多為要聆聽、愛、擁抱孩子等等的…加深了自己對孩子態度的影響。而有一場性別平等教育大概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因為我對於目前年齡孩子出現的一些行為(摸生殖器)我原本一直都是感
 


55.56%、71.92%)。課程實務的研究議題,一來是較容易在短時間內完成,二來是幼教界仍偏好實用的課程典範,較關心如何發展與實施課程所致(張素貞,2010)。至於期刊論文在課程理論的篇數較多(有 17 篇,占 33.33%),主要是期刊能接受刊登文獻評析或理論論述的研究。本研究在研究主題中區隔出課程實踐一類目,主要是反應現今課程典範已漸漸由過去偏重課程發展技術面的探討,走向詮釋課程學理和教師主體意識,因此本文將這些強調老師在課程運作中反省、慎思的研究(陳寧容,2006;王鈺婷,2007;張雅玲,2008),以及從不同文本理解課程的研究(蔡其蓁,2004;邱麗娥,2011),歸納在課程實踐的類目中。幼教界在 2004 年後,課程實踐的研究已有 10 篇,顯示幼教界也漸能以批判解放的視野,關心幼教老師在課程運作的
思維、覺知和行動。本文藉由分析與比較幼教課程研究的探究主題,發現捧馨園幼教領域的課程改革實務特性與中小學有若干不同(高新建、許育健,2005)。中小學在 1980 年中期以後,課程研究開始具批判性、詮釋性的色彩,因而有潛在課程研究的出現(黃政傑、張嘉育,2004),但幼教界卻始終沒有潛在課程的研究,故本文並未將其納入分析的類目中。其次,九年一貫課程以學習領域取代傳統科目的課程組織,課程統整是為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核心。臺灣幼教課程一向強調單元、主題式課程設計,實為跨領域的統整方式,在課程組織主題的研究篇數自然不如中小學來得多。

 





陷入了一個思考上的謬誤,基本上當我在問這個問題,本身就已經限定了你能夠回答的空間。因為我剛剛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問你的是你給還是不給?所以當我這麼問的時候,你的答案很自然的就,那就給啊!那就不給啊!所以你會發現我們問問題的方向,基本上會侷限我們回應的空間 思考的空間。我們或許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怎麼樣跟孩子討論網路使用的問題? 我放在一個最前端的一個角度來說,今天小朋友來跟你要求說:「媽媽我要網路我要手機,我們班其他人都有了~」你給不給?當你在落入給不給這個問題的時候,請讓自己先暫停一下,因為你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小朋友跟你的要求。什麼角度?捧馨園小朋友現在如果國小 國中或高中,當提出一個要求的時候,基本上他就是在問你給不給? 當現在一個小朋友提出一個要求的時候,我要請爸爸媽媽把這樣的要求,轉換成一個協商跟說服的過程。意思就是,你今天來跟我提出一個要求,那請你試圖說服我,你憑什麼能夠擁有這樣的資源?我們以手機為例或以網路為例。過去你跟我要手機,這是要求,只有要或不要?現在我要請你說服我,你為什麼覺得你有這樣的資格。或者是你憑什麼說服我,能夠讓我給你這樣的東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