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隨之出現很多適合於中英雙語人才的工作崗位,高級翻譯便是其中之一

隨著中美電影市場交流的不斷增強,也隨之出現很多適合於中英雙語人才的工作崗位,高級翻譯便是其中之一。好萊塢急切需要懂得中國市場的獨立翻譯人才協助他們與中方溝通。在Ruth Translation作高級翻譯近十年的吳曉思(Ruth Wu)曾多次受派拉蒙、夢工廠等好萊塢公司邀請,為中美影視業互訪活動擔任論文翻譯。她談到,雙方的合作意向都很迫切,很多美國電影人不惜花大錢請中國官方或企業代表到公司或豪宅參觀、做客,但從交流中可以看出,就算有翻譯將話翻得很準確,雙方的辦事方式和文化背景依然造成了很多隔閡。從西安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專業畢業的吳曉思,原本來美國聖地牙哥大學攻讀傳媒,希望能從事公關工作,沒想到來洛杉磯後,越來越多的中美影視活動讓她再次回到了翻譯的老本行。她說,一開始只是幫朋友忙,結果被很多公關公司認識,獲得很多推薦,才發現好萊塢這幾年急需中英文雙語人才。而美國本土的華裔雖然有的可以說中文,卻對中國市場及人情世故缺乏了解。

 


5.6 翻譯的策略有時的確也包括「語種」或「文類」的考慮,例如要不要像原文一樣用古語或方言,要不要像原文一樣用韻文,或要不要像原文一樣有詩的形式。如果論文翻譯的目的只是要讓人瞭解原文的含義,當然就可以不必跟著原文用古語、方言、韻文,也可以把原本是詩歌的原文譯成散文。如果翻譯劇本的目的不是要提供演出的台詞,而是要提供閱讀的作品,那當然就可以不管譯文是不是聽得懂的口語,只管它是不是看得懂的文字就好。5.7 翻譯的策略確實是根據翻譯的目的來擬定,而翻譯的方法則根據翻譯的策略來調整。例如,如果為了彰顯原作的「異味」(foreignness) 而採用「異化」(foreignizing) 的策略,譯文的詞語與內容當然就要保留源頭語的異國風貌,像把ڊDavid Copperfieldڋ譯成「大衛‧考柏菲爾」,便保留洋名洋姓的異國風貌。反之,如果為了讓讀者容易吸收而採用「歸化」(domesticating) 的策略譯文的詞語與內容便要更動為目標語的自然風貌,像把ڊDavid Copperfieldڋ譯成「寇大衛」,便有中文姓名的樣子。有人把「日行百里」譯成ڊtravel ahundred li a dayڋ然後註明一華里等於多少公里或英里,那是在英文裡保留異國風味的異化策略。如果故意不管是否正確而把它譯成ڊtravel a hundredkilometersژmiles a dayڋ,那就是順應目標語的歸化策略。25.8 大家都知道:口譯時,因為時間倉促而記憶有限,所以通常口譯者只能採取「光抓重點」的策略,不敢也不能採取「細節全要」的策略。在做筆譯時,如果翻譯的目的也是只想告知原文或原作的重點,這時便可以採用「節譯」(而非「全譯」) 的策略,只把原文或原作的關鍵部分翻譯出來就好。

 


信仰:「譯文要像中文」「譯文要像中文」是已故譯者思果先生的翻譯主張。在我的編輯生涯裡遭遇到的新手譯者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他們譯出來的中文通常生硬得無法卒讀,而且更奇怪的是,他們通常不知道自己的稿子有這種問題。從新手譯者到稱職的譯者,最大的難關就是譯文能不能讓人讀起來像中文。大部分無法做好翻譯社工作的人不是他的中文表達能力不好,而是他無法跳脫原文的制約。翻譯新手寫正常文章的時候,中文還不錯,可是一譯起文章來,簡直就變成外國人寫中文。許多人說譯者應該要具備良好的中文表達能力,這一點是天大的誤會,因為能寫中文,和能譯出好中譯,中間是個寬大無比的鴻溝。如果你對「譯文要像中文」的信仰不夠堅定,那麼中文表達能力對譯出好中譯是無能為力的。良好的中文表達能力,根本不是好譯者的重點,好譯者的重點是你要有本事擺脫原文的束縛。遺憾的是,大部分新手不是不會寫中文,而是不曉得如何擺脫原文。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