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在專業的翻譯社進行論文翻譯時,應對相關規定進行了解

在論文寫作時,參考相關的文獻,是不可避免的,一來可以增加證明自己的論點,也可以不必再研究前人已經研究過的領域,因此參考文獻在論文翻譯時,也會有固定的格式翻譯準則,先說明論文翻譯時,應該注意的格式,各項(姓名、年份、標題、期刊名、卷、期、頁等)的順序、大小寫(Capital or small letter)、粗體(bold)、斜體    (italics)、 刊名縮寫(abbreviation)、空隔(Space)、標點符號等都有規定,文獻引用有幾個不同的系統模式,最常見的系統為:哈佛方法(The Harvard Method)以及溫哥華方法(The Vancouver Method)。但不管採用何種方法,都需要遵守完整、準確、格式一致引用的原則。當然,每家期刊或出版社對於引用的格式也有各自的規定,在專業的翻譯社進行論文翻譯時,應對相關規定進行了解。
 


現在我們很理所當然的知道,英文的apple就是蘋果,這個中翻英或英翻中的過程,有沒有人想過是怎麼知道的呢?其實就在中國開始與西方國家接觸的時候,交流的過程中就慢慢演化了中翻英,英國派遣馬嘎爾尼訪華,打算去覲見乾隆皇帝的時候,發現找不到懂中文的人。有人告訴英國人梵蒂岡有懂中文的,英國政府就去義大利找翻譯。英國人在義大利發現,天主教在那不勒斯辦了華人書院,專門培養中國神職人員,有一群留學生。英國人帶了四個人來中國:柯宗孝(保羅)、李自標(雅各布)、王英、嚴寬仁(Nyan),四個人都是天主教神父,報名使團的目的是搭免費船回國。 英國人的船到澳門後,其中三個人離開使團,只剩下一人繼續工作。這個中國留學生名字叫雅各布· 李,中文名叫做李自標,是甘肅武威人,在義大利學習如何做天主教神父。根據牛津大學女學者沈艾娣教授(Henrietta Harrison)的研究成果,李自標哥哥做過清朝綠營守備,在四川金川打過仗。李自標因為當神父所以沒後代,沈艾娣找到了疑似李自標哥哥的後代,現在移民新西蘭了。雅各布· 李精通義大利語和拉丁語,但是不懂英語。好在拉丁語是歐洲貴族通用語,馬嘎爾尼也懂拉丁語,就用拉丁語和他講話,再翻譯成中文。
 


此外,要做翻譯,中文也得夠好。這點常被忽略或重視不足。我說這話,可能有人不以為然。中文是咱的母語,從小說到大,有什麼難的?非也!說和寫是兩碼事。我常看到一些英翻中的譯文,從文意看來,譯者顯然是看懂英文了,只是中文表達能力欠缺或經驗不足,導致譯文讀起來非常彆扭,像中學生的作文。那麼,中文需要好到什麼程度呢?簡單說,翻譯社譯者需要具備書寫多種文體的能力。客戶交譯的稿件題材非常多元,有書信、論文、聲明稿和產品介紹...等。做為一個專業譯者,如果原文是老闆寫給員工的信,你的譯文就得像一封上司對下屬的書信。如果原文是研究報告,你的譯文就得像一篇正式的學術論文。如果原文是新聞稿,你的譯文就得能夠直接見諸報章。在態度方面,專業譯者必須做到讓客戶放心。我個人的經驗是,客戶將稿件交給我後,他們很放心,我的品質是一貫的,因為我是"個體戶",不會將工作轉包給其他譯者。他們也可以放心地安排後續作業,因為我會準時交稿,不會讓他們開天窗。這種"放心"的感覺,對客戶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也是我能維持多個長期客戶的主要原因。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