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的策略有時的確也包括「語種」或「文類」的考慮,例如要不要像原文一樣用古語或方言,要不要像原文一樣用韻文,或要不要像原文一樣有詩的形式。如果論文翻譯的目的只是要讓人瞭解原文的含義,當然就可以不必跟著原文用古語、方言、韻文,也可以把原本是詩歌的原文譯成散文。如果翻譯劇本的目的不是要提供演出的台詞,而是要提供閱讀的作品,那當然就可以不管譯文是不是聽得懂的口語,只管它是不是看得懂的文字就好。5.7
翻譯的策略確實是根據翻譯的目的來擬定,而翻譯的方法則根據翻譯的策略來調整。例如,如果為了彰顯原作的「異味」(foreignness)
而採用「異化」(foreignizing) 的策略,譯文的詞語與內容當然就要保留源頭語的異國風貌,像把ڊDavid
Copperfieldڋ譯成「大衛‧考柏菲爾」,便保留洋名洋姓的異國風貌。反之,如果為了讓讀者容易吸收而採用「歸化」(domesticating)
的策略譯文的詞語與內容便要更動為目標語的自然風貌,像把ڊDavid
Copperfieldڋ譯成「寇大衛」,便有中文姓名的樣子。有人把「日行百里」譯成ڊtravel
ahundred li a
dayڋ然後註明一華里等於多少公里或英里,那是在英文裡保留異國風味的異化策略。如果故意不管是否正確而把它譯成ڊtravel a
hundredkilometersژmiles a dayڋ,那就是順應目標語的歸化策略。25.8
大家都知道:口譯時,因為時間倉促而記憶有限,所以通常口譯者只能採取「光抓重點」的策略,不敢也不能採取「細節全要」的策略。在做筆譯時,如果翻譯的目的也是只想告知原文或原作的重點,這時便可以採用「節譯」(而
非「全譯」) 的策略,只把原文或原作的關鍵部分翻譯出來就好。
第三種為語法雙關的運用,也就是在文法詞性或作用功能上綜合運用,好比說can字原為助動詞表示能夠之意,合體的卻是一名詞表示罐裝飲料之意也就是商品本身,混合起來則能夠隱喻著罐裝飲料的能耐及特色。這類的發想和翻譯也廣為運用。最後部份則是套用人們原本所熟知的俗語或俚語,套入欲發揚的物件使人快速聯想和記憶。以"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來說,輕易可把apple置換成特定商品,並keep
the(不被需要之物或現象)
away。如此在翻譯社或廣告商來說不但能增加讀者趣味性,文字表現亦更到位貼切。綜合以上無論在直述各語系語句或翻譯中都能相同被應用出,執行時不妨多留心。
在公司內部找尋翻譯人員(Looking In-House for
Translators)大公司在世界性的文化中擁有多樣化的人員配備,具有豐富的語言人才,當有需要的時候可以開發說荷蘭話、越南話或者葡萄牙話的員工,這些會比從公司外面買來的翻譯對公司更有貢獻。因為他們對產品線、公司的背景和倫理很熟悉,他們急於成為公司高層的問題,也感激公司讓他們有機會參加公司贊助的旅行。最後能確定的是,在談判期間,他們對公司的目標會很忠誠。不幸的,利用公司內沒經驗的人來當翻譯人員有下降的趨勢。在快速的談判過程中當翻譯會讓人神經疲勞,不熟悉這種壓力的員工不能成為好的候選人。同樣的,對高度討論覺得新鮮的員工往往發現他們自己被活動所吸引,這樣對他們的翻譯責任就會有所分心。詢問對方重複述說自己不是專業等級的翻譯社的人員。透過檢查來確定員工的語言技巧是否已經能馬上勝任這份工作(一般而言,學校的法文書在巴黎很少用到,另外美國化的南越人的會話在河內也不太適用)。作為其餘的談判團隊,旅行和重音技巧一樣重要。如果他們不能處理談判的氣氛,不管他們的語言技巧有多好,都不列入考慮。在談判的時候,論文翻譯人員是要提供協助而不是成為包袱。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