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2日 星期一

使講不同語言的人能聚集一堂,通過傳譯人員進行跨語言障礙的溝通和交流

根据最具權威的語言數据庫Ethnologue (民族語言)的資料,目前世界共有6809個語種,其中講357種語言的人數,每種不超過50人。由於世界上語種繁多,促成多種語言國傢和區域的互譯制度的建立,使講不同語言的人能聚集一堂,通過傳譯人員進行跨語言障礙的溝通和交流。比如在瑞士、加拿大、新加坡等國的國會裏,都設有多語翻譯服務。聯合國現有6種官方工作語言,從1950、60年代的5種,70年代期間加上阿拉伯語,成為6種。聯合國的多語同步傳譯係統,自1945年以來,應用已將近60年。在歐盟和翻譯社,多語翻譯制度更加龐大和復雜,因為它所用的官方語言,包括東歐和中歐語言在內,總共有22種。
 


在「形」的層面上,譯文與原文的對應點包括所有眼睛能看到的樣貌。所以說,一個作品分成幾章幾節幾段,一個段落或文句由多少字詞所形成的長短樣貌,這些版面上容易看得到的細節,當然都是形的對應點。本書第一章提到,標點符號、字體、特殊符號或圖表、甚至故意留下的空白等,也都是「形譯」要顧到的環節。翻譯時,假使沒有充分理由,便不宜改變那種細節/對應點。此外,在「文法的形式」(grammatical form) 方面,翻譯社翻譯時當然也是要盡量讓所有文法的細節都互相對應,例如名詞對應名詞、動詞對應動詞、複數對應複數、被動對應被動、過去式對應過去式、問句對應問句、感嘆句對應感嘆句等等。4.15 許多詩作都有看得見的「詩節形式」(stanzaic form) 或整體的「結構模式」(structural pattern),例如中文傳統詩歌有「五言律詩」或「七言絕句」,英文詩歌則有「三行詩體」(terza rima)、四行的「民謠詩節」(ballad stanza)、五行的「打油詩」(limerick)、「八行詩體」(ottava rima)、九行的「史賓塞詩節」(Spenserian stanza)、乃至「十四行詩」(sonnet)

8.10 英文是喜歡用「指定詞」(determiners)來表明「有特定或沒特定」的語言,中文則不是。英文說ڊThe dog is in the gardenڋ而不說ڊDog is in gardenڋ,中文卻說「狗在花園裡」,不說「那狗在那花園裡」。英文說ڊEven a cat may lookat a kingڋ而不說ڊEven cat may look at kingڋ,中文卻說「即使貓也可以看國王」,不說「即使(任何) 一隻貓也可以看(任何) 一個國王」。英文說ڊHeraised his handڋ而不說ڊHe raised handڋ,中文卻說「他擧手」,不必說「他擧他的手」。因為有這種說法的不同,所以由中文翻譯英文時,就有該不該用指定詞的困擾,翻譯社也會有遺漏或用錯指定詞的情形。例如,「穿黑裙的女孩問男朋友說:『你吃晚餐了嗎?』」要譯成ڊThe girl in a black skirt asked her boyfriend, چHave you had your dinner?ڇڋ,不要譯成ڊA girl in the black skirt askedboy friend, چHave you had dinner?ڇڋ。8.11 中文是喜歡在許多場合省略主詞或受詞的語言,英文則不是。例如,中文說「考完試就回家嗎?」,英文卻說ڊAre you going home after the exam?ڋ。中文說「你能接受嗎?」,英文卻說ڊCan you accept it?ڋ。有時,中文句子中省去的主詞是什麼,如無情景可查,是無法斷定的。例如,詩句「獨坐幽篁裡」,它的主詞是I, We, You, He, She, 或They 呢?就因為這樣,英譯中文詩句時,往往會有填補主詞的困擾。例如,王維〈西施詠〉裡「君寵益驕態,君憐無是非」這句,說的是誰「無是非」呢?是君王、西施、或宮中呢?整句一定要譯成ڊWhen favored, she was all the prouderڄWhen loved, she did not knowright from wrongڄڋ嗎?後一句不可能譯成ڊIn giving his favors, the emperordid not know right from wrongڋ或ڊWhen loved, she found no sense ofmorality in the palaceڋ嗎?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