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 星期二

為了某種溝通的目的,由某人說出或寫出的。譯文則是在同一種或另一種情境之下

3.11 近年來,我們有所謂的「語言行動理論」 (speech-act theory)。那理論強調:locution (詞語) 不會是純粹的詞語,詞語往往是一種帶有意向而會產生效用的行動話語。因此,詞語會變成 illocution (帶意向詞語),甚至於 perlocution
(有效用詞語)。這理論其實也是考慮到「境」(說話的情境與產生效用的情境),而適用於翻譯。例如,純就詞語而言,中文「有教無類」可以譯成 “(the ideaof) instructing all and rejecting none”。但放在「教育家應該有教無類」的主張中,整句就要譯成 “Educators ought to instruct all and reject none” 的期許語氣。如果在孔子的塑像下寫著「有教無類」來表示他曾自述「凡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嘗無誨焉」,那四個字就不宜譯成帶有命令語氣的 “Instruct all andreject none”,而應該譯成平實告白的 “I instruct all and reject none”。53.12 有些話確實必須考慮情境的層面而進行境譯,不宜義譯、音譯、或形譯。例如,在華人的文化裡,女生宿舍的門前常會掛上「男賓止步」的牌子。如果要在那四個字底下加上英文的翻譯,你能按原文的字面含義譯成 “MaleVisitors Stop Steps” 嗎? 就算你依其用意翻成 “Men Must Not Step In”,那也不合英文的習慣說法,而應該譯成 “Women Only” 才對。那才是西洋人在那場合會用的詞語。3.13 跟言談或寫作一樣,翻譯也是為了溝通 (communication) 而進行的。原文是在某種情境之下,為了某種溝通的目的,由某人說出或寫出的。譯文則是在同一種或另一種情境之下,可能因為同一種或另一種溝通的目的,由另一人(即譯者) 說出或寫出的。按照雅克慎 ( Jakobson) 的說法,溝通有六要素:送訊者 (addresser), 訊息 (message), 受訊者 (addressee), 語碼 (code), 觸媒 (contact), 環境 (context) 等 (1987, 66)。就論文翻譯而言,譯者就是送訊者,譯文就是訊息,譯文的聽者或讀者就是受訊者,譯文所用的語言就是語碼,譯文所賴以出現的擴音或廣播系統、書本、碑牌、網路等就是觸媒,譯文所存在的時空、社會、或世界就是環境。這六要素中,「訊息」(message) 和語碼 (code) 牽涉到的是話語的「義」 (sense)、「音」(sound)、「形」(shape)。其他四要素 (包括送訊者、受訊者、觸媒、和環境) 則是影響到話語的「境」(situation)。義、音、形是「文內」 (intra-textual) 的層面,「境」是「文外」(extra-textual) 或「文境」(contextual) 的層面。翻譯牽涉到原文與譯文兩種「文」(texts),它是「文際」(inter-textual) 的行為。因此,當翻譯考慮到文際 (譯文與原文之間) 的信、達、恰時,它其實是考慮到了文內與文外的義、音、形、境四個層面,而希望在四個層面的許多對應點上都能達到相等、通順、而且恰到好處的標準。
 


當然,翻譯實踐也要講究科學性。初學者如果在沒有翻譯行家的指點或幫助的情況下,可以先找一些難度契合自身水平且有漢語譯文的材料進行翻譯練習,將自己完成的譯文同別人的譯文進行對照,看看自己在的理解是否準確,其次看看自己的表達是否符合目標語言的習慣,從中找到不足,並進行調整。如果時間充足,最好能堅持每天堅持一些翻譯練習。這樣日積月累,翻譯水平一定會有長進。3、不斷學習,注重創新不論從事什麼行業,學習總是很重要。初學翻譯的人員一方面可多讀些英漢對照類閱讀材料或有漢語註釋的英語讀物;另一方面還可根據譯文類雜誌上提供的某篇譯文的原文出處去查找到相應的原文,繼而進行對照閱讀。通過對比分析,可以找出自己的差距,學習和吸收他人在理解原文精神和翻譯表達等方面的長處,促進翻譯能力的提高。如果是自己選材進行英語翻譯,當遇到問題難以解決時,要虛心向他人求教。另外翻譯人員可以經常閱讀一些有關翻譯技巧的書籍,也有助於翻譯能力的提高。與此同時,還要有敢於創新的精神。在翻譯過程中,譯員既不能拘泥於別人提供的譯文,也不能受囿於以往形成的條條框框。隨著翻譯能力的不斷提高,翻譯社譯員可以根據翻譯標準的要求去創造新的表現手法,進一步完善翻譯工作。
 


翻到行話、術語、或物種名稱時,不懂它真正的含義或指涉,而只照字面翻,那也很容易造成錯誤。例如,把電腦的ڊdriveڋڪ碟/槽/驅動器) 說成交通的「車道」,便是離譜的翻譯。把電腦的ڊmonitorڋڪ顯示器/螢幕) 或無線電的monitorڋڪ檢音器/監聽器) 都說成「監督者/勸戒者」,那也是離譜。同樣的,把汽車的「汽門」(valve) 說成ڊgas doorڋڪݭfuel door 加油口蓋),或把植物中的「杜鵑花」(azalea) 說成ڊcuckooflowerڋڪ酢漿草),那也是粗心到離譜。14.7 不懂文化差異,也常常會造成字詞論文翻譯的錯誤。在中國,「蛾眉」(如蛾般彎細而長之眉) 被認為是美女的特徵,也被用以代指「美女」。可是,在西洋,並沒有這種文化的現象。所以,把「蛾眉」直譯成ڊmoth-eyebrowsڋ給洋人看,他們不會聯想到美女。因此,當白居易用「蛾眉」來指涉楊玉環而在〈長恨歌〉裡說「宛轉蛾眉馬前死」時,你若把它譯成ڊTill under their horsesڇhoofsthey might trample those moth-eyebrowsڋ,3那就是不妥,就是犯了「信而不達」的錯誤。另外,在中國文化裡,「老王」確實只是對「王某人」的親切稱呼,而不是形容他「年老或蒼老」,所以不好把「老王」譯成ڊOld Wangڋ;或許譯成ڊOur ڪdearګWangڋ會更接近原意。在西洋,家人常聚在ڊthehearthڋڪ爐床) 邊,一起享受家庭的溫暖。因此,ڊthe hearthڋ常常是「溫暖家庭」的代稱。也因此,ڊHe longed for his own hearthڋ不宜譯成「他想念他自己的爐床」,而譯成「他想念自己(溫暖) 的家」會比較妥當。14.8 文字有雅俗之分,把正式的用語譯成非正式的用語,或把粗俗的俚語翻成莊重的文言,都是不對等、不夠信,而可能不妥。例如,把飛機「在天上飛」譯成ڊflying in the welkinڋڪ飛於蒼穹),那是可笑的用詩歌字眼ڊwelkinڋڪ蒼穹)來取代平常的字眼ڊskyڋڪ天空)。又如,把俚語「翹辮子」(約略= kick thebucket) 譯成雅言ڊpass awayڋڪ過世),那也不對等。其實,許多人不明特殊的雅言或俗語,往往會按字面亂翻譯而造成錯誤。例如,把ڊsailing the mainڋ(航行於海洋) 譯成「航行在主航道」,便是不知詩歌中的ڊthe mainڋ是指「海洋」。而把ڊYouڇre nutsڋڪ你[們] 瘋了) 譯成「你[們] 是核果」,便是不知俚語中的ڊnutsڋ是指「發瘋」(mad)。同樣的,把「三八」翻成ڊthree eightڋ,便是不知俚語中「三八」是奇言怪行、傻勁可笑的ڊnuttyڋ。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