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慣,通過飲食達到調理身體,強壯體魄的目的。食療文化源遠流長,食療是一種長遠的養生行為。以前的人通過食療調理身體,現今的人通過食療減肥、護膚、護髮。食療是一種健康的健體之道。更經典的說法是:食物是人類治病最好的藥品,食療就是用食物代替藥物而使疾病得到治療、使細胞恢復功能、使人體恢復健康。高級均衡營養素能增強細胞營養代謝功能,使細胞獲得了強大的能量;同時能激活細胞健康免疫基因,使細胞免疫活性增加、免疫細胞的數量成倍增加;能使免疫細胞有能力釋放大量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直接殺死侵入細胞的細菌病毒,直接中和清除被細胞吸收的物理化學物質;強壯的免疫細胞可直接吞噬病死的細胞和廢棄的代謝物,幫助功能低下的細胞恢復功能,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有醫藥之父之稱的希波克拉底說過:藥物治療,不如食物治療,食物是人類治病的最好藥品。他相信人體天賦的自然免疫力是疾病真正的終結者。“藥食同源”是中華原創醫學之中對人類最有價值的貢獻之一。五穀雜糧,有益於人類而無害於身體,因而性“中”。這是中華原創醫學選擇褐藻糖膠食品最主要的標準。這個標準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以實驗動物“檢驗”的客觀基礎上。
外來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等,我們可將它們統稱為病源體,當它們侵入人體的時候,就有機會造成疾病,褐藻醣膠為了不要使人體被這些病源體所侵害,免疫系統會採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保衛人體,我們可以將免疫系統的反應區分為「非專一性免疫」與「專一性免疫」。「非專一性免疫」提供立即且全面的反應,所攻擊的對象是不特定的:舉例來說,身體排出的汗或者眼淚含有酵素及抗菌物質;腸道對不能消化或有害的異物會加速蠕動而造成下痢;當病源體逃過了皮膚、黏液等組織的防衛而侵入人體之後,血液中具有吞噬能力的白血球或淋巴細胞會發動攻擊,將病源體吞噬之後加以消化。「專一性免疫」具有記憶性,當再次遭遇到相同病源體時,能在最短時間內製造出所需要的抗體來保衛人體。舉例來說,當有外來的病源體(細菌或是病毒)侵入到人體內時,血液中會展開B-細胞的防禦機制:B-細胞在血液中釋放出「免疫球蛋白」以辨識外來病原體並加以攻擊;又譬如T-細胞的作用:T-細胞會針對個別細胞(例如癌細胞、人體中的變性細胞)等加以辨識,然後發動攻擊。我們可以體認到,人體的免疫系統是藉由多重的作用來達到保衛人體的效果。由於免疫系統決定了人體健康與否,我們必須重視免疫系統的增強與保養,才是預防疾病、保健養生的根本之道。
早在漢代《金匱要略》就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宜體,害則成疾”。它表明疾病時對飲食應有所選擇,由於疾病和證候的不同,飲食宜忌也不一樣。如脾胃虛寒,腹瀉腹痛者,褐藻醣膠宜食易消化、能補脾溫中的飲食,如含山藥、蓮子、大棗、砂仁、胡椒之類的飲食;忌食寒涼的生冷瓜果和滋膩的飲食,如冰棒、冷飲、西瓜、糯米飯、海參、肥肉。陰虛內熱,發熱心煩、口渴者,宜食能養陰清熱的飲食,如含西瓜、番茄、芹菜、蓮子心、麥冬之類的飲食;忌食溫燥、辛烈刺激的飲食,如姜、辣椒、羊肉、濃茶、酒、咖啡。糖尿病人宜食有助於降糖的飲食,如含山藥、麥冬、甜菊葉、黃芪之類的飲食;忌食精製糖及其製品。一般來說,患病期間,都宜食性質溫和、易消化、營養合理的飲食,忌食堅硬、粘滯、腥臭和過於油膩的飲食。在疾病初癒,食慾剛好轉時宜以糜粥調養,不可驟進日常飯菜或肉食之類厚味的飲食。以免難於消化,脾胃受累,甚至病難痊癒或疾病復發。尤其是胃腸道疾病較為常見。除上術外,一般性飲食衛生也是值得注意的。冬天吃羊肉冬天吃羊肉湯,既滋補又暖和,是許多朋友的最愛。但有關專家指出,吃羊肉時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羊肉可益氣補虛,補血助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禦寒能力。不過,羊肉屬大熱之品,因此凡有發熱、牙痛、口舌生瘡、咳吐黃痰等上火症狀的人都不宜食用。患有肝病、高血壓、急性腸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病人,或者在發熱期間也不宜食用。如果在烹製時放個山楂或加一些蘿蔔、綠豆,炒製時放蔥、姜、孜然等佐料可以去除羶味。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