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翻譯的主頁菌對翻譯官這個話題表示感慨萬分……雖然目前仍在努力考證中,但翻譯這行也算是主頁菌的一個小小的夢想~所以多年來一直在對這個行業進行了解調查,自然對這一行業進行的了解也不少。在冪冪又火一把之前,先跟主頁菌來了解了解翻譯官是怎樣一碼事,這次咱用英語論文翻譯做例子。1、首先,你得英語要好!這不是廢話???翻譯官的英語不好誰英語好?主頁菌說的這個英語好,還真心不是普通的英語好;而是真?英語好,得趕得上本地人那水平。有些童鞋可能說,甭管美國FOXNEWS還是英國BBCNEWS,隻要是說的英語,甭管是說財經,政治,還是科學等各類新聞我都能聽懂,對各地口音也了如指掌。這總有資格當翻譯官了吧?哦,這種程度的英語,在下是很服氣的。。確實境界與凡人不一樣了。但聽是一會事兒,說又是另一門學問。翻譯官必須得精通本地人的表達方式,並學會用當地的方式來傳達意思。二來,英語好就算了,中文也得說得溜。
4.10 翻譯時,在音的層面上,另一個經常要考慮的對應點是節奏(rhythm) 或韻律(meter)。節奏或韻律當然是韻文(verse)
或詩歌(poetry)
常有的特點之一,可是有些散文也會帶有節奏感。理論上,原文裡音的長短、抑揚、輕重、快慢、頓挫所形成的節奏或韻律,也應呈現在譯文裡,那樣才算相等。可是,實際上各種語言都有其形成節奏或韻律的特別根據,像英文詩歌主要是根據音的輕重(stress)
而有「弱強格/抑揚格」(iambic)、「強弱格/揚抑格」(trochaic)、「弱弱強格/抑抑揚格」(spondaic)、或「強弱弱格/揚抑抑格」(dactylic)之分,中文詩歌則根據音調(pitch)
而有平仄音的鋪排。因此,互譯中、英詩歌時,不會有同樣的節奏或韻律基礎,但應該一樣有節奏感或韻律感。把郝思曼(A. E. Housman) 的ڊWhen I
was one and twentyڋ那種弱強的節奏,變成「當我二十又有一」的平仄節奏,便是一例。4.11
有些語句或詩行,除了有節奏或韻律之外,也會有「頭韻」(alliteration) 或「尾韻/韻腳」(rhyme)。理論上,翻譯社翻譯時,原文若有頭韻或尾韻,譯文也應該要有頭韻或尾韻才算相等,雖然不一定要用同一子音或母音來押頭韻或尾韻,也不一定要用互相對應的那些字眼來押韻。例如,把ڊThey
went throughthick and thin togetherڋ譯成「他們一起經過好與壞」(不譯成「他們一起同甘共苦」),便是顧慮到了對應字的頭韻。而把ڊSoft
is the strain when zephyrgently blows,/ And the smooth stream in smoother number
flowsڄڋ譯成「當微風輕輕吹,語調便是細柔柔,/ 而平順的溪水嘛,以較平順的韻律流。」這樣便把握到了尾韻,雖然這兩詩行中押韻的字只有ڊflowsڋ與「流」對應,ڊblowsڋ跟「柔」並不對應。
第三種為語法雙關的運用,也就是在文法詞性或作用功能上綜合運用,好比說can字原為助動詞表示能夠之意,合體的卻是一名詞表示罐裝飲料之意也就是商品本身,混合起來則能夠隱喻著罐裝飲料的能耐及特色。這類的發想和翻譯也廣為運用。最後部份則是套用人們原本所熟知的俗語或俚語,套入欲發揚的物件使人快速聯想和記憶。以"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來說,輕易可把apple置換成特定商品,並keep
the(不被需要之物或現象)
away。如此在翻譯社或廣告商來說不但能增加讀者趣味性,文字表現亦更到位貼切。綜合以上無論在直述各語系語句或翻譯中都能相同被應用出,執行時不妨多留心。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