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梅:酸梅能增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機體的免疫機能,輔助治療陰莖癌、宮頸癌。5、大豆:大豆至少含有5種抗癌物質。其中之一是與一種通常被用於治療雌激素依賴型乳腺癌的藥物作用相似,現已將它用於大規模的臨床實驗,以瞭解它對乳腺癌的預防作用。6、蔥屬蔬菜:這類蔬菜包括大蒜、洋蔥、大蔥等。動物實驗表明,這類褐藻糖膠能預防結腸、胃、肺和肝等臟器的癌症。大蒜中的一些成分甚至能干擾癌細胞的擴散。另外,大蒜中所含的硫化物能激活人體的免疫功能,從而有助於戰勝癌症。7、綠色蔬菜:深綠色蔬菜具有防癌作用。如菠菜、萵苣等,它們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包括葉酸、葉黃素等。科學家據此提出蔬菜的顏色越深,抗氧化劑含量越高,抗癌防癌作用越強。8、香菇:蘑菇是一種益健康並具有抗癌作用的食品,其中最突出的是香菇。因為香菇多糖能增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有類似於補氣的作用。據說,捷克波希米亞深山裡的樵夫由於經常吃野香菇,而從不患感冒與癌症。9、猴頭菇:猴頭菇已由中國藥學界製成猴菇菌片,用於預防和治療胃癌、食道癌等,有效率為69.3%,顯效率為15%。10、蘋果:近年研究發現,蘋果中含的維生素C在體內可阻礙致癌物質亞硝胺的生成,破壞癌細胞增生時產生的某種酶活性,甚至可使已生成的癌細胞轉化為正常細胞。
在這個標準裡,褐藻醣膠食品和藥品並沒有截然分開的界線。食品中略略離開“中”時就會偏涼(例如綠豆)或偏溫(例如豆豉)。如果偏離“中”較遠時,就是“寒”與“熱”。如果更遠離“中”的就是“藥”了,這就是涼藥或者熱藥的來歷。“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中醫的治療原則,得了熱病應該用涼藥,如果熱得不那麼厲害,就不一定要藥了,用性偏涼食品(例如前述的綠豆)調節就可以了;反之亦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食療”了。食療和藥膳並非同一概念。前者使用食品進行調理,而後者則是將通常歸入“藥”範圍的變成可口的食品。比如“當歸生薑羊肉湯”,既是藥,但又是美味佳餚。對於身體虛羸,冬天手腳常冰涼者而言是再合適不過的首選了。如果是極寒或者極熱者,就叫做“毒”了。比如同是豆類的“
巴豆
”,普通人只要誤食一粒就會一瀉如水,因為它性極熱,常用以治療極寒的病人。所以《黃帝內經》說治病是“聚毒藥以攻之”,而不是說“聚藥以攻之”。因此,無論食品、藥物甚至毒藥都是同源的,因為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將偏離正常狀態的自組織能力恢復到常態。西方醫學則不然。凡藥就不能是食品,食品則不准說療效,至於“毒”就更加另類了。需要再次強調的是,中醫是“以人為本”的標準,而不是以實驗動物為“本”的標準。如果以通常西醫動物模型去檢測“巴豆”的毒性,結果相反,實驗鼠吃下“巴豆”不僅不瀉肚,而且會越來越發福,所以“以鼠為本”的所謂“客觀”的標準,並非萬全。兩種不同醫學體系的目標不同:西醫治人的病,而中醫是治得了病之人,各有自己的價值評估體系。本來兩種體係可以互補,可以互相尊重,然而今日之醫學,西醫價值評估體系“在朝”,中醫“在野”,“藥食同源”這一寶貴財富因此被質疑、被摒棄以至於被誤用。比如一度十分流行的“綠豆能治糖尿病”的說法。糖尿病由於患者眾多以及現代醫學認定的“終身服藥性”而使社會備受困擾,因此該說甫一出現便引起了廣泛關注,最後因漏洞百出而引出一場有關食療的“信任危機”和“養生危機”。該學說的一個非常矛盾之處就是糖尿病的標準是由西醫定位的,比如根據血糖的水平等,綠豆作為食療方法是從中醫的看法去解決西醫定位的病,這本身是不科學的,並且喪失了中醫的優勢和特點,因為單從指標來講綠豆肯定不如西醫的降糖藥管用。這兩者是不同體系的,不在一條線上,因此該說法就出現了漏洞,不能自圓其說。這個學術上的漏洞被放大以後,實際上對食療或者整個中醫界來說是一件好事:在這個問題上的欠缺不是某一個人的欠缺,是包括整個中醫界都有欠缺,“養生危機”也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根源在於整個中醫界喪失了自己的價值評估體系。這一課要補上,否則“養生危機”會持續下去,整個中醫體係也將瓦解。
然而,能透過實證科學的檢驗,可對人體產生抗癌效果並進入人體臨床實驗者,實屬少數。因此,科學家們無不兢兢業業、上山下海、窮盡一切的找尋具有抑癌效果的天然物,以期對於防癌、抗癌有突破性的進展。海洋珍寶---褐藻醣膠
在全世界抗癌物質尋找不易之時,許多研究者發現海洋天然物中有許多抗腫瘤潛能的天然化合物。而本草綱目中記載:「海帶治水病,癭瘤,功同海藻」,儘管古時癭瘤為現今醫學所稱之甲狀腺腫,但海帶無論是抑制發炎、促進腸胃蠕動、加速血液循環,都有許多研究證實其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百年前的瑞典學者Dr.
Kelin指出,海帶中所富含的褐藻醣膠(Fucoidan)具有神奇的抗癌效果,他發現日本沖繩居民,在日常飲食中吃進大量的海帶,因此罹患癌症的比例較低,這發現與本草綱目中海帶治癭瘤的功能,不謀而合。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