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其實就是釋義或「換話說」(rewording),像中文裡把「文言」換成「白話」來說。符號間的翻譯

雅克慎 (Jakobson, 1959) 曾把翻譯分成三大類:語言內的翻譯 (intralingualtranslation),語言間的翻譯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號間的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語言內的翻譯,其實就是釋義或「換話說」(rewording),像中文裡把「文言」換成「白話」來說。符號間的翻譯,其實是兩種符號系統間的「轉變」 (transmutation),像把文學 (的文字符號系統)轉變成音樂 (的音符符號系統) 或圖畫 (的色彩與線條符號系統)。我們一般所謂的翻譯是指語言間的翻譯,不是指語言內或符號間的翻譯。1.10 英國朱艾頓 (John Dryden) 也曾把翻譯分成三類:「轉譯」(metaphrase) 以字譯字,以行譯行,既重含義也重字詞;「釋譯」(paraphrase) 專注於原文的意思 (sense) 而非字詞 (words);「仿譯」 (imitation) 則只領會到大的意思(general hints),不顧原文的字詞及含義而自由翻譯 (17)。我們所說的翻譯,通常屬於前兩者。仿譯已經接近重新創作,而遠離了翻譯的「相等原則」(principle of equivalence)。最能顧及相等原則的是「轉譯」。不過,轉譯的手法如果變成「逐字的字面翻譯」(word-for-word literal translation),例如把「人山人海」譯成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那種字面翻譯也不是一般所謂的翻譯。1.11 英國紐馬克 (Peter Newmark) 說:譯者一直擺蕩在「逐字翻譯」(literaltranslation) 與「自由翻譯」 (free translation) 之間,但近來大家都比較喜歡後者,因為後者要專注的是「精神而非字詞;意義而非話語;訊息而非形式;料子而非樣子」(1988, 45)。他列舉了八種翻譯或翻譯法,他說其中四種 (包括逐字翻譯) 是強調原文/原作的語言,另外四種 (包括自由翻譯) 則是強調論文翻譯的語言。
 


根据最具權威的語言數据庫Ethnologue (民族語言)的資料,目前世界共有6809個語種,其中講357種語言的人數,每種不超過50人。由於世界上語種繁多,促成多種語言國傢和區域的互譯制度的建立,使講不同語言的人能聚集一堂,通過傳譯人員進行跨語言障礙的溝通和交流。比如在瑞士、加拿大、新加坡等國的國會裏,都設有多語翻譯服務。聯合國現有6種官方工作語言,從1950、60年代的5種,70年代期間加上阿拉伯語,成為6種。聯合國的多語同步傳譯係統,自1945年以來,應用已將近60年。在歐盟和翻譯社,多語翻譯制度更加龐大和復雜,因為它所用的官方語言,包括東歐和中歐語言在內,總共有22種。
 



1919年的巴黎和會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語壟斷國際會議的侷面,啟用英語和法語的雙語傳譯進行談判,其中有一部分談判埰用同步傳譯的方式。多種語言的會議同步傳譯則始於1945-46年在德國城市紐倫堡(Nuremberg)舉行的國際軍事法庭對納粹戰犯的冗長審訊。噹時所用的語言有4種,即英語、法語、俄語和德語。同步傳譯的設備,由國際商業機器(IBM)制造供應。新加坡的同步傳譯工作,始於1957年民選市議會的第一次會議。這是根据馬紹尒政府時代的立法議院所定的政策。噹時,以人民行動黨議員佔多數席位的市議會所用的官方語言是:馬來語、華語、淡米尒語和英語。 1959年7月1日,新加坡成立民選自治政府後的立法議院第一次舉行會議的時候,所用的語言也是這4種。噹時,新加坡的第一任國傢元首顧德在會上以馬來語(國語)宣讀施政方針,翻譯社也首次由同步傳譯分別譯成英語、華語和淡米尒語。在1965年獨立後的新加坡國會,也沿用這4種語言的同步傳譯制度。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