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4日 星期一

譯者最容易發生的錯誤是對原文理解不正確,而中翻英時,則是容易出現譯文不夠通順自然的問題

最後我想分享一下,我自己認為在翻譯練習中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或者說,我注意到譯者在翻譯時,最容易犯錯的地方(當然這也包括我自己,因為犯錯的經驗很多,所以也才有資格來野人獻曝一下),也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以母語為中文、英文為外語的中英譯者而言,我認為在從事英翻中時,譯者最容易發生的錯誤是對原文理解不正確,而中翻英時,則是容易出現譯文不夠通順自然的問題。這兩項問題的根源當然都是源自英文是外語,因此英文理解及表達能力不夠好而導致﹣這方面當然沒有什麼特效藥,只能不斷進修,加強自己的語言能力。但是我想特別提出,也是想提醒新手論文翻譯譯者:當你發現自己翻出來的中文,連自己都覺得怪怪的,都看不太懂到底作者想說什麼;或者當你翻譯的英文,是 google 上只有20個人使用的字詞搭配組合,那這裡十之八九大概是有其他「更好的說法」,也許你應該考慮重新深究一下。從事翻譯的過程中,很多周遭的朋友都有個迷思,就是認為會雙語就能夠翻譯,英文很好一定就代表能夠輕鬆在兩個語言間轉換自如。然而其實能夠使用雙語僅僅只是代表具備了翻譯所需的基本工具,就像我雖然有手指,卻無法將雙手放到琴鍵上就自動演奏出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或者也無法站到足球場上,用力一踢就和貝克漢一樣輕鬆射門得分,擁有工具與專業表現之間仍然有著巨大的落差。而在翻譯方面,我想那一萬個小時的練習,就是造就雙語能力與專業譯者不同的最大原因吧。
 
 


1812年,清朝諭旨-如有歐洲人在中國境內私自印基督教書籍,其為首者或主犯,立即斬首。當時,只有從商洋人才能在中國居留,所以他只好在東印度公司擔任翻譯官,可是工作與志趣相悖,導致他希望能心無旁騖地從事文字工作。1816年他記錄道:現在我仍在翻譯和編輯【華英字典】,這是一件非常吃力的工作,我幾乎對此失去了勇氣和不想堅持下去。我在這裡孤單一人工作已經十年。現在我仍在壓迫者恐怖的手臂下度日。不僅如此,我的中國通工業被中國官府逮捕。去年,字典的刻版已被抄走,餘下的聖經刻版我也只好自動銷毀。在15年裡,他開始懂得中國人的思想情感,並收容了20、30個孤兒、窮苦兒童,也為貧困人家開過診所。他一生的孤寂不只源於他獨自在中國,也因為祖國的同胞都不了解這份都是為了什麼。15年後,這位不再是青年的青年用一支筆在歷史上記下座座文化大霸:第一本中英大字典(於1823年出版)在14世紀的英國,因為種種偏差,聖經並不公開給平民閱讀,只有貴族和紳士才可以把聖經放在他們家中。因此,他希望每一個中國人都有機會閱讀聖經。當時的聖經中譯工作者只有2、3位,其中包括他和米憐。當時的中國文人鄙視俗話,看重古文,所以很少中國人能閱讀。於是,他採用通俗文字,苦心研究怎麼讓譯文更忠誠、更易明白。在1823年,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國時,帶回了中譯本聖經,中英字典及1萬冊中國圖書(由於當時中國禁止售書給外國人,所以都是珍貴的書籍)。第一間華人讀英文與現代科學的英華學院。
 


在公司內部找尋翻譯人員(Looking In-House for Translators)大公司在世界性的文化中擁有多樣化的人員配備,具有豐富的語言人才,當有需要的時候可以開發說荷蘭話、越南話或者葡萄牙話的員工,這些會比從公司外面買來的翻譯對公司更有貢獻。因為他們對產品線、公司的背景和倫理很熟悉,他們急於成為公司高層的問題,也感激公司讓他們有機會參加公司贊助的旅行。最後能確定的是,在談判期間,他們對公司的目標會很忠誠。不幸的,利用公司內沒經驗的人來當翻譯人員有下降的趨勢。在快速的談判過程中當翻譯會讓人神經疲勞,不熟悉這種壓力的員工不能成為好的候選人。同樣的,對高度討論覺得新鮮的員工往往發現他們自己被活動所吸引,這樣對他們的翻譯責任就會有所分心。詢問對方重複述說自己不是專業等級的翻譯社的人員。透過檢查來確定員工的語言技巧是否已經能馬上勝任這份工作(一般而言,學校的法文書在巴黎很少用到,另外美國化的南越人的會話在河內也不太適用)。作為其餘的談判團隊,旅行和重音技巧一樣重要。如果他們不能處理談判的氣氛,不管他們的語言技巧有多好,都不列入考慮。在談判的時候,論文翻譯人員是要提供協助而不是成為包袱。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