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前者可能保留太多源頭語與源頭文化的特徵,後者則經過再造的過程

有人區分 “overt translation” (顯然的翻譯) 和 “covert translation” (隱然的翻譯),前者是譯文 (放在接受它的文化裡) 被看得出顯然是翻譯的結果,後者則看不出是翻譯的結果。前者可能保留太多源頭語與源頭文化的特徵,後者則經過再造的過程,暗中把源頭語與源頭文化的特徵歸化成目標語與目標文化的自然樣貌,讓人看不出那是翻譯 (House, 98-100)。1.19 分類是人為的工夫。按照任何標準,都可以把翻譯加以分類。例如,按照原文與譯文的長短單位,可以分成「字詞的翻譯」、「語句的翻譯」、「段落的翻譯」、「篇章的翻譯」、「整部作品的翻譯」等。按照所翻的文類,可以分成「文學作品的翻譯」(包括詩歌翻譯、戲劇翻譯、小說翻譯、論文翻譯等) 和「非文學作品的翻譯」(包括人文社會科學文章的翻譯、自然科學與應用科技文章的翻譯、日常生活報導的翻譯等)。林語堂按照譯文對原文的忠實程度,把翻譯分成直譯、死譯、意譯、和胡譯四種。比較忠於原文字詞的是「直譯」,比較忠於原文含義的是「意譯」,而過分忠於字詞的是「死譯」,過分不忠於含義的是「胡譯」。胡譯等於誤解後的仿作。91.20 翻譯確實不是「創作」或「創意的寫作」(creative writing)。「創作」是作者在經歷人生後,有技巧的把心思 (ideas) 或感受 (feelings) 用文字表達出來的行為。創作所根據的是來自人生、來自經驗世界的心思或感受。翻譯所根據的則是經由創作所產生的東西/作品。或許我們可以說:讓人經驗的整個世界是上帝創造的「大文」(Great Text),作者寫出的作品是他個人創造的「小文」(small text),而「大文」就是「小文」的「原文」。因此,創作就是把「大文」當做原文而將之轉成「小文」的特種「翻譯」。
 


 
最一開始接觸論文翻譯是大三的時候莉莉老師的中英翻譯選讀,不過主要是理論為主,偏文學性質。這學期才會抱著學以致用的心來上習作課。不過想當然爾,上學期學的文豪們筆下洋洋灑灑的翻譯理論在運用上似乎和書本所描述的不慎相同。大多數寫作業的時候都在推敲原文中的意念和捉摸原著寫文章時候的想法,應用到理論最後只變成學期初的空談了。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期中小說翻譯作業,一開始因為沒有注意到其實原文還有很多,因此最後翻了長達十三頁的短篇小說,是大學生涯中最長的一份作業。在這份作業中,裡面有許多俄羅斯當地哲人所說的一句話,或是不熟悉的劇作中某一句台詞,在翻譯的時候便是一大難關,常常為了一句話翻遍各大網站,找到資料以後也要再行確認來源是否正確,終於找到以後通常都是一個下午又過去了。不過在翻譯的同時,因為需要理解每一個句子裡每個詞性以及分析好主要子句和附屬子句,讓我了解到我以前看文章的時候是多麼走馬看花,常常自以為已經抓到句子的意義了,實際上那只是個人的自作多情而已。翻譯文章的時候其實更能品嘗原文中的韻味,揣摩出男主角在大雪中迷路時那種心急如焚的感覺以及女主角等不到愛人那種傷心欲絕的哀痛,這份作業可以說是我目前做過最認真的作業,雖然成果不甚理想,不過真切地讓我看到我很多不足的地方。在翻譯的時候,我一直存在的觀念是翻譯者只是轉述筆者想傳達的意念,因此我在翻譯時變得墨守成規,作者筆下的東西一定要照樣翻出來,而作者沒有提到的絕對不能出現在翻譯中,這樣的觀念使得我翻譯的時候語句不通順,文章看起來也像是直接在網路翻譯系統直翻出來的作品,生硬拗口。我忽略到中文英文兩大語言系統有些地方本來就是不能融合的,堅持直翻就會造成不中不西的下場,可惜的是這種觀念我直到學期末才漸漸開始有所體會,之前的作業都會不由自主的跟著筆者的寫法走。在翻譯的時候我常有一種感覺,翻譯的時候其實很需要有一種靈感,看到原文以後,對的中文或是英文字句就會自然而然浮現在腦海裡。當沒有靈感的時候,往往就會事倍功半。如同第二堂課報告前人經驗談所說的,每個人說的方法都只有不停的練習,培養靈感的方法也就是自己多讀書還有多從各方吸血增加知識,從只能平鋪直述進步到能夠潤飾文章,這是我這學期所得到的。
 


我們也可以說:越使義、音、形、境複雜化,那就越降低可譯度,因為譯文不易表現同樣複雜的義、音、形、境。我們說過,翻譯的目標是信、達、恰。但實際翻譯的時候,大家都會發現:信於原文的義,往往就無法同時信於原文的音、形、境。當你設法想要兼顧義、音、形、境時,譯文卻又往往無法通順暢達。確實,只有在特別幸運時,才能找到恰切的詞語來讓譯文的義、音、形、境都跟原文的義、音、形、境似乎完全相等。6.17 我們可以把語言分成三種。「科學的語言」(scientific language) 是最單純、最平白的語言,它不要曖昧或多義,也不玩文字遊戲,它當然是最容易翻譯的語言。「詩歌的語言」(poetic language) 是最複雜、最多義的語言,它常利用義、音、形、境來玩文字遊戲,它當然是最沒有可譯度的語言。至於處在科學語言和詩歌語言之間的「日常語言」(ordinary language),它通常平白,但偶爾也有文學性、也會玩弄文字,它自然是可譯度居中的語言。6.18「可譯度」不等於「可理解度」(comprehensibility)。原文好譯,並不保證譯文好理解。充滿術語的科學譯文,對外行人而言,還是很難理解的。充滿創作伎倆的詩歌,如果翻譯社翻譯得宜,那譯文也是容易領略的。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一開頭所說的話:譯者在翻譯之前,應該評估原文的可譯度(translatability),無法翻譯的,就不要勉強要加以翻譯;很難翻譯而又必須翻譯的,就要運用特別的策略與方法來加以翻譯。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