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好比說中文的難處乃許多外國人在學習上覺得中文五聲的發音困難

無論是中翻英或英翻中,容易出現翻譯錯誤導致被誤解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於語言的表面即帶有特殊的意義,容易讓譯者在未做深入研究之下而誤解,或是由於對該語言不精而翻譯出錯誤的詞句。各種語言各有難處,好比說中文的難處乃許多外國人在學習上覺得中文五聲的發音困難,或者文字字體本身過於複雜難於記憶和書寫;又比如說日文的困難之處在於動詞的各種變化,以至於許多人學習到動詞變化時嘎然而止;又好比英文的難處有時候其實不在單字的多寡或動詞時態的變化,有時反而是最不起眼的介系詞一類,多變化於細微之處卻難於精,有時一個用錯會把原意譯錯十萬八千里。
 


4.7 科學的用語講求清晰;詩歌的用字卻往往故意讓它多義(ambiguous)。翻譯時,若原文有故意多義的文字,理論上譯文還是要跟著有多義的文字才算相等。例如,在ڊOh, loveڇs best habit is in seeming trustڋ一句中,3ڊhabitڋ有「習慣」和「服裝/道袍」兩義,而兩義皆通。因此,這句話恐怕要翻成「噢,愛情最好的『常服』是裝做信賴」,這樣才能同時表達「習以為常」以及「服飾」的含義。4.8 有些人說話行文喜歡用「雙關語」(pun)。翻譯社碰到雙關語時,理論上還是要找到對應的雙關語來譯才算相等。可是,在源頭語裡面「一音含二意」的字詞,怎能在目標語裡面也有「同音而含同此二意」的雙關語呢?在譯界,大家常舉劉禹錫〈竹技詞〉裡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為例子,說那「晴」字一語雙關,既指「晴光」(sunlight) 也指「情感」(affection),而英文裡並無一字可以兼含晴、情二意。這種說法有其道理,但西洋流行歌曲中的ڊyou are my sunshineڋ不是把陽光等同溫情嗎?如果把「道是無晴卻有晴」譯為ڊIn the so-called lack of sunshine there is sunshineڋ,不是也能讓ڊsunshineڋ兼指晴與情嗎?4.9 雙關語牽涉到「義」與「音」。在「音」(sound) 的層面上,牽涉到的不都是傷腦筋的雙關語。有些場合,「譯音」是需要的,也不是困難的。例如,人名與地名常需要「音譯」而非「義譯」。只是,音譯也要「信」。譯人名(Washington/ 華盛頓)、地名(台灣/ Taiwan)、或度量單位名稱(bushel/ 浦式耳、gallon/ 加侖) 時,當然也要盡量讓字詞的音相等。把ڊPepysڋ譯成「胚皮斯」(而非「皮普斯」),便沒有接近原音。
 


這當然是個現實的問題,我們確實也應該為想要入行的人提供一點管道,免得阻斷新人入行的興趣。但「懇辭新手」卻又是經過現實慘痛教訓之後終於總結的結論,所以我大概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寫這篇文章,重新把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說清楚。最後再給真的想要入行的人,一點具體的建議。希望這樣可以滿足大家。首先談一下(從一個編輯的角度看)如果你想做翻譯,應該具備的四個條件:語文、勇氣、信仰和紀律。呵呵,這種條件好像是去應徵牧師,不是翻譯啊?且聽我道來。一、語文:良好的原文理解能力這句話本來是廢話,但不幸偏偏有很多人就是沒有自知之明,他們對「理解原文」這件事,缺乏足夠的理解。我總是碰到一心想藉由翻譯,來增進自己語文能力的同學。如果這件事只是個人的自我練習,那就是好事,但如果你想爭取翻譯的,是一本未來將要公開發行的書,這件事就很可能會變成災難。因為:翻譯遠比任何人想像的更困難。理解原文不是靠認文法和背單字。通常要理解一篇外語文章,你需要有夠多、夠廣的一般常識,並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而且還要熟悉主題相關的知識和文化脈絡。可是太多朋友以為只要靠一本英漢字典就可以搞定論文翻譯工作,現在更糟的是只要有 Google 大家就都以為凡事皆可解了。大部份字彙問題無法靠 Google 解決,甚至也不應該靠英漢字典解決(應該用英英字典)。因為文字是活的,而英漢字典是死的。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