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在語言能力、表達能力夠好後,最後才應該真正進入翻譯訓練的階段

其中一種方式,就是以同樣的語言,透過重點摘要、換句話說、或者風格改寫的練習,來增加語言的彈性,也就是練習在不同的架構之下(文字長度﹣長或短,文字風格﹣正式或輕鬆,文章選字﹣深奧或簡單),清楚完整地表達原本的概念。這類訓練能夠大大增加文字的彈性,讓論文翻譯譯者在翻譯時更加遊刃有餘。而且這些訓練還不只適用於外語,對於習慣數位化時代短小輕薄閱讀風格的新世代而言,摘要、重述及改寫的訓練也能對母語能力很有幫助(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找一篇新聞報導來試試看?)。在語言能力、表達能力夠好後,最後才應該真正進入翻譯訓練的階段:比較自己和別人的譯文。自己的大量翻譯訓練當然很重要,但有時埋頭苦練但努力的方向不對,常常只是事倍功半而已,這時候從別人的範例當中來學習,就是很好的方式。以中英翻譯練習而言,目前雙語的材料已經非常容易取得,包括:《經濟學人》、《紐約時報》、英國《金融時報》、BBC、《讀者文摘》等,都已經出版了中英雙語的版本或網頁。在台灣方面,有 Taipei Times 以英文報導國內的新聞,可以與本地的中文媒體互相參照內容,另外也有多種英文學習雜誌或刊物,如《空中英語教室》,都有雙語內容,也是新手譯者可以入門的練習材料。
 


4.23 本章要講述的重點,除了義、音、形、境的諸多對應點之外,還有風格的問題。所謂「風格」(style),指的是「表現的樣子或模式」(manner or mode ofexpression)。理論上,任何語文、任何作品、任何作家、任何時代的任何東西都有它的風格。只是,有的風格不夠特殊,所以它是「平白的風格」(plainstyle)。在西洋古代,文章常按雅俗的程度被分成高、中、低(high, middle, low)三種風格。其實,古今中外許多作家都因為自己特有的風格而著稱。我們如果仔細研究便會發現:詩文的特有風格來自特定的選擇與安排。海明威(Hemingway) 選用簡單字眼和簡明的句法,他便造成「簡單的風格」(simplestyle)。如果你多多選用抽象字眼,便會造成「抽象的風格」(abstract style)。我們可以這麼說:字詞語句乃至段落篇章,在義、音、形、境的任何層面上,如果有突出的表現,便會有突出的風格。翻譯時,原文若有某種突出的風格,譯文也應該表現同樣的風格才算相等。例如,福克納(Faulkner) 的文筆有句長而多思的「複雜風格」(complicated style),譯他的段落便不可用海明威的行文風格,而應跟著句長多思。同樣的道理,當奧登(W. H. Auden) 用「口語的風格」(colloquial style) 來寫詩時,你也要用口語的風格來翻譯他的詩。4.24 我們的結論是:論文翻譯時,在義、音、形、境的四個層面上,如果能讓諸多對應的細節都極為相等,那麼譯文的風格便也會接近原文的風格,不只是含義與用意相近而已。
 


翻譯,是指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資訊轉變成另一種語言資訊的活動。這個過程從邏輯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必須從源語言中解碼含義,然後把資訊重新編碼成目標語言。所有的這兩步都要求對語言語意學的知識以及對語言使用者文化的了解。除了要保留原有的意思外,一個好的翻譯,對於目標語言的使用者來說,應該要能像是以母語使用者說或寫得那般流暢,並要符合譯入語的習慣(除非是在特殊情況下,演說者並不打算像一個本語言使用者那樣說話,例如在戲劇中)。翻譯分為口譯、筆譯和手語。口譯又稱為「傳譯」,顧名思義,是指譯員以口語的方式,將譯入語轉換為譯出語。由於語言必定早於文字出現,因此口譯的出現也必定早於筆譯。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