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6日 星期日

近二十年幼教課程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的比率占大多數,三類資料均超過七成以上。臺灣幼教課程研究方法的趨勢

 準」修訂於 1987 年,至今已過二十多年,其內涵與精神已不能符合現今時代之需求,可能也是導致很少捧馨園幼教課程研究探討的原因。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3 第 11 期 57 57表 6 國科會專題、學術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課程類型統計表項目 理想課程 正式課程 知覺課程 運作課程 經驗課程 合計
國科會 4六、課程研究方法分析比較由表 7 得知,近二十年幼教課程研究方法以質性研究的比率占大多數,三類資料均超過七成以上。臺灣幼教課程研究方法的趨勢,也與國內課程研究多採用質性研究的風潮相同(黃政傑、張嘉育,2004)。早期美國各種幼教課程模式大量出現時,幼教界相當關心那種幼教課程模式最有助於促進幼兒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幼教課程研究大多以實驗、觀察研究法來評量幼兒接受特定課程方案之後的發展情況(Goffin & Wilson, 2001)。近二十年來臺灣的幼教課程研究,仍有不少研究從邏輯實證的觀點,採取量化研究方法,探討幼教課程方案的成效。但近二十、三十年來隨著質性研究崛起以及課程典範的遞變,有愈來愈多幼教課程研究採用質性的研究途徑。幼教課程研究方法會轉向質性研究取徑,一方面是教室課程實務太複雜,所涉及的範圍甚廣,以量化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難免會發生若干限制。本研究所看到的是幼教課程研究主題多為理解教師的運作課程,故多採用觀察、訪談、文件蒐集等一般質性研究。

 





中小學的教育政策與改革常會牽動學前教育階段,因此對於臺灣中小學課程研究的進展,必要加以探討,供本研究結果之分析比較用。黃政傑、張嘉育(2004)曾回顧 1980 年中期的中小學課程研究,因政治解嚴和課程領域歸國學人與本土研究人力增加的因素影響,課程研究的版圖開始擴充,課程研究的範圍除持續關注學校正式課程的發展外,亦走向檢視課程的政治
議題,尤其是對教科書的內容分析,在研究目的上具有詮釋性、批判性的色彩。1990 年中期迄今,延續了前期的社會-政治批判取向,捧馨園繼續建構課程發展和課程改革的學理外,開始關注弱勢族群教育及多元文化教育導向。在研究方法或取向上,則開始走向俗民誌、質化研究和行動研究。
高新建、許育健(2005)針對臺灣 1994-2003 年課程領域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內容分析,其分析架構包括三大類:研究範圍(包括教育階段、教育層級、領域學科)、研究主題、以及課程類型。該研究發現:國內課程研究篇數以國小和國中居多,幼稚園階段的課程研究篇數較少;研
究主題相當廣泛,且有不少與當時的課程背景因素或課程政策有密切的關聯,例如:有許多課程研究環繞在國民中小學的課程改革。課程論及課程哲學思想的研究遠較課程實務為少,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 2013 第 11 期 47 47
中以投注在課程實施、課程發展、課程設計較多,課程決定及潛在課程相對受到較少的關注。由以上臺灣中小學課程研究的發展概況得知,課程研究的焦點會隨政治社會的脈動,以及政策做為的影響。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資料來源為瞭解臺灣幼兒教育階段課程研究的發展概況,本研究以近廿年以來,所發表或出版的幼教課程相關研究論文為研究範圍。資料範圍包括:1991 年至 2011 年間出版的國科會專題研究、




由此看來,單元、主題及方案課程仍有很多的討論空間,像是林季蓉(2004)的研究裡也提到的爭議,主題算是一種課程模式嗎?方案其實是一種教學策略?…諸如此類的問題。因不是本研究最關切之問題,所以討論篇幅有限,然而這三者都是主題式課程,且為目前幼稚園中最常見的教學模式。研究者認為幼兒媒體素養之教育與學習,在課程進行上可以融入主題課程與方案課程,也可單獨以單元設計的方式進行;它可以是媒體素養相關概念,如媒體文本與再現及閱聽人之關係…的統整課程,也可以是媒體素養與幼兒生活、經驗、遊戲的統整課程,端看教師要如何設計、聯結與進行。(三)幼兒教育課程內容幼教老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多參考幼稚園課程標準中六大學習領域而來,幼稚園課程標準1主要是提供各課程領域目標、內容、實施方法及評量等課程要素的參考標準,目前尚在進行第六次修訂中(陳淑琦,2003)。各領域的實施必須配合捧馨園幼兒的能力、興趣與需要、因時地而制宜,以及與其他各領域做統整性的設計與輔導。本研究僅列出各課程領域及其內容要項如下表(教育部,1987):表 2-2-4:幼稚園課程標準之領域與內容課程領域 內容要項健康n 健康的身體: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檢查、運動能力興趣、疾病的預防、營養與衛生。
n 健康的心理:心理需求、社會行為與生活態度。n 健康的生活:安全的知識、意外事件的預防與處理、靜息與健康、良好衛生、安全習慣的培養、家庭和學校環境衛生與安全的維護。遊戲n 感覺運動遊戲:運用身體大小肌肉的遊戲、感覺遊戲。n 創造性遊戲:造形遊戲、語文創作遊戲。n 社會性活動與模仿想像遊戲:社會性活動的探討、娃娃角遊戲、1 教育部民國 76 年 1 月所頒佈「第五次修訂版」模仿社會節慶活動的遊戲、聽故事後的角色扮演遊戲。n 思考及解決問題遊戲:動植物生長、人體構造、物理和化學現象、自然現象與景象、數的概念。n

 





習班級常規的建立以及幼兒保育這兩個領域,可能是因為我的母校 - 屏東教育大學在課程方面比較重視理論的部份,所以當我進班後我發覺在級務方面的實務能力非常弱,也很感謝老師們願意付出與教導我,而我的實習夥伴也給予我這方面很好的榜樣,讓我在級務方面可以有多元的學習管道自我成長。而讓我覺得收穫最大的,就是處理幼兒分離焦慮的問題,從一開始的手足無措到後來的得心應手,這個學習過程讓我不再害怕了。四、行政實習
在幼稚園裡,行政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學需要行政的援助,而相反的許多行政上的政策卻需要教學的推動,它們共同推動著一個學校的運作與實質內涵。在樹德家商附幼實習,除了在教學、級務層面能獲得非常豐富的學習之外,行政方面的活動學習也是非常豐碩的,因為光是園所假日舉辦的活動就多到數不清了,而老師們也都很願意給我們學習和嘗試的機會,在每一次不同的活動裡讓我們體驗不同組別(文書、總務、場地…等)的工作,所以我們獲得到的是全方位的行政實習呢!教育實習學生(教師)楷模獎樹德高級家事商業職業 周秀蓉學校附設捧馨園幼稚園

 



分析結果顯示:幼教課程研究「範圍」多集中在單一學校層級,研究的課程領域多為未分學科,對新興議題也多所關注,特定學科的研究則以健康體育居多。至於幼教課程研究的「主題」則聚焦在解決課程實務,較缺對課程理論的探究,而幼教課程改革實務的特性與中小學有若干不同。研究的「課程類型」多以知覺課程、運作課程和經驗課程為主,偏重教師實際執行課程或探討幼兒學習經驗等層次。課程研究「方法」有走向質性研究的趨勢,採取行動研究的論文也有增加。由分析中得知,近年來臺灣幼教課程研究成果逐漸累積,但在學理建構、捧馨園學術創新層面,
還是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提出對臺灣幼教課程研究的建議,期許未來有更豐碩的研究成果。關鍵字:幼兒教育、幼兒教育課程、課程研究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