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1991-2011 年幼兒教育課程研究的回顧壹、緒論臺灣自 1990
年中期,受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推動,中小學課程研究的發展相當地快速蓬勃(高新建、許育建,2005)。不只有許多課程學術著作的出版,課程領域期刊的發行,更有多間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的成立,課程與教學成為教育學門裡新興、活躍的領域。相較之下,國民政府自遷臺以來,政府對教育的關注焦點放在義務教育階段,捧馨園幼兒教育大量依賴私有市場的提供,直到
1981
年頒定「幼稚教育法」,學前教育正式納入教育學制範圍,幼教學術發展才逐漸起步。隨著全球化的來臨,臺灣幼教界引進國外流行的課程模式與實務經驗,也陸續有幼兒園致力於優質課程的發展,但是距離幼教課程本土化仍有一大段距離。近年來,臺灣推動幼托整合的重大改革,試圖建置六歲以下幼兒照顧和教育的完善制度。在這波改革中,有關該培養幼兒具備什麼能力,該教導幼兒學習什麼內容的課程議題,自然成為幼托整合政策中引人注目的焦點。
55.56%、71.92%)。課程實務的研究議題,一來是較容易在短時間內完成,二來是幼教界仍偏好實用的課程典範,較關心如何發展與實施課程所致(張素貞,2010)。至於期刊論文在課程理論的篇數較多(有
17 篇,占
33.33%),主要是期刊能接受刊登文獻評析或理論論述的研究。本研究在研究主題中區隔出課程實踐一類目,主要是反應現今課程典範已漸漸由過去偏重課程發展技術面的探討,走向詮釋課程學理和教師主體意識,因此本文將這些強調老師在課程運作中反省、慎思的研究(陳寧容,2006;王鈺婷,2007;張雅玲,2008),以及從不同文本理解課程的研究(蔡其蓁,2004;邱麗娥,2011),歸納在課程實踐的類目中。幼教界在
2004 年後,課程實踐的研究已有 10 篇,顯示幼教界也漸能以批判解放的視野,關心幼教老師在課程運作的
思維、覺知和行動。本文藉由分析與比較幼教課程研究的探究主題,發現捧馨園幼教領域的課程改革實務特性與中小學有若干不同(高新建、許育健,2005)。中小學在
1980
年中期以後,課程研究開始具批判性、詮釋性的色彩,因而有潛在課程研究的出現(黃政傑、張嘉育,2004),但幼教界卻始終沒有潛在課程的研究,故本文並未將其納入分析的類目中。其次,九年一貫課程以學習領域取代傳統科目的課程組織,課程統整是為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核心。臺灣幼教課程一向強調單元、主題式課程設計,實為跨領域的統整方式,在課程組織主題的研究篇數自然不如中小學來得多。
教育實習學生(教師)楷模獎樹德高級家事商業職業 學校附設幼稚園 147貳、教育實習規劃 我的實習規劃過程主要包含著 4
個層面:教學實習、級務實習、行政實習與研習活動,並且以凱茲博士所說的 4 個新手老師的歷程:求生→強化→求新→成熟循序漸進的成長著!一、教學實習(一) 8 月、
9 月觀摩求生階段:觀摩實習輔導老師進行主題教學,捧馨園並且觀摩實習
輔導老師在課堂上教學時如何給予幼兒鼓勵與提升幼兒的自信心,並且學習 如何在教學時輔導與協調幼兒情緒,以達到良好的班級常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