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這些無所不在的翻譯成果作為促進國際化以及跨文化交流對話的重要一環

隨著全球化急遽發展,政府推動各項國際化的已是不餘遺力,而廣義與狹義的翻譯工作與成果更是早就滲透至日常生活各項層面,舉凡許多國外翻譯書籍的暢銷、各種國外進口產品相關資訊的翻譯,甚至是網際網絡上各種型態的頻繁交流互動。弔詭的是,這些無所不在的翻譯成果作為促進國際化以及跨文化交流對話的重要一環,似乎卻日趨透明化,鮮為大眾所注意。本研究的研究成果最後將集結成冊出版成書,藉由書籍的流通性,來提升社會大眾對於翻譯重要性的認知,讓社會各界可以再次「重新看見」並思考翻譯的影響力與重要性,理解到當前全球化社會中的日常生活,其實早已與翻譯息息相關,而論文翻譯的過程與成果,也深刻影響到我們對世界上其他文化與國家的理解與互動。
 


根据最具權威的語言數据庫Ethnologue (民族語言)的資料,目前世界共有6809個語種,其中講357種語言的人數,每種不超過50人。由於世界上語種繁多,促成多種語言國傢和區域的互譯制度的建立,使講不同語言的人能聚集一堂,通過傳譯人員進行跨語言障礙的溝通和交流。比如在瑞士、加拿大、新加坡等國的國會裏,都設有多語翻譯服務。聯合國現有6種官方工作語言,從1950、60年代的5種,70年代期間加上阿拉伯語,成為6種。聯合國的多語同步傳譯係統,自1945年以來,應用已將近60年。在歐盟和翻譯社,多語翻譯制度更加龐大和復雜,因為它所用的官方語言,包括東歐和中歐語言在內,總共有22種。
 


8.16 英文的句子中,主詞和動詞要ڊagreeڋڪ相應/一致),例如:I go to bed early./She goes to bed early. 中文則沒有這種ڊagreementڋ的情形。其實,英文句子中形式上的主詞和同句中「暗指的主詞」也常常是相應/一致的。例如,ڊCrossing the street, I met my friendڋ這句中,ڊIڋ是ڊmet my friendڋ的形式上的主詞,它也是ڊcrossing the streetڋ的暗指的主詞。在中文裡,往往不用有這種的相應/一致。因此,中翻英時,這「相應/一致」的差異便容易讓人犯錯。例如,中文說「過街時,我的帽子被風吹走了」,英文卻不能譯成ڊڪWhenګcrossing the street, my hat was blown away ڪby the windګڋ[= When my hat wascrossing the street, my hat was blown away (by the wind)],而必須說ڊWhen Iwas crossing the street, my hat was blown away ڪby the windګڋ或ڊڪWhenګcrossing the street, I had my hat blown away ڪby the windګڋ。原因是:句中ڊcrossing the streetڋ所「暗示的主詞」是ڊIڋ,不是ڊmy hatڋ。8.17 中、英文在字詞語句形、音、義方面的差異以及在文法、句法方面的差異,實在多到無法講完。以上我們講到的這些,只是最明顯的一小部分而已。其他的大部分以及眾多無法講到的細節,只好請譯者在論文翻譯的經驗中不斷自行摸索、自行領悟了。經驗告訴我們:許多錯誤或不妥的翻譯往往是忽略或不知語言差異的結果,所謂「中文式的英文」或「英文式的中文」便是忽略或不知中、英文的語言差異而直接加以翻譯所造成。例如,把「台北的氣候和高雄不同」譯成ڊThe climate of Taipei is different from Kaohsiungڋ便是「中文式的英文」。把ڊThe climate of Taipei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Kaohsiungڋ譯成「台北的氣候和高雄的那個不同」便是「英文式的中文」。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