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但單就轉換的過程來說,我明顯覺得這篇翻譯的完整度不如上一個作品

在論文寫作時,參考相關的文獻,是不可避免的,一來可以增加證明自己的論點,也可以不必再研究前人已經研究過的領域,因此參考文獻在論文翻譯時,也會有固定的格式翻譯準則,先說明論文翻譯時,應該注意的格式,各項(姓名、年份、標題、期刊名、卷、期、頁等)的順序、大小寫(Capital or small letter)、粗體(bold)、斜體    (italics)、 刊名縮寫(abbreviation)、空隔(Space)、標點符號等都有規定,文獻引用有幾個不同的系統模式,最常見的系統為:哈佛方法(The Harvard Method)以及溫哥華方法(The Vancouver Method)。但不管採用何種方法,都需要遵守完整、準確、格式一致引用的原則。當然,每家期刊或出版社對於引用的格式也有各自的規定,在專業的翻譯社進行論文翻譯時,應對相關規定進行了解。
 


翻譯社的作品大都出自著名評論家、作家、作詞人如Margaret Mead等,也就是說,在市場上屬於較成熟的作品,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幾乎都是採被動的姿態在學習、接收新的資訊;然而這次翻譯中時部落格短篇小說卻給我另一種思考面向,在翻譯素人作家部落格作品時,會開始出現想修改或增減的念頭,變為一個較主動的位置,以我翻譯的作品「面具」來說,我欣賞它震撼有力的結尾,但對它選用的字詞或敘事方式較為失望,認為這樣的故事情節應該配上具同等特色的文句,譬如「她運動指尖摸索一陣,忽然顯出一個訝異的表情;他正想問,忽然覺得下巴一陣涼。幾乎沒有用力,面具就被她輕輕地揭開了。她果然是命中注定、會見到最真實的我那人啊;他在心裡感嘆著,忽然聽到她發出一聲尖叫。」這段就出現了三個「忽然」,有些詞語的重複可以表達出層次或強調,但我覺得這裡的重複比較像一種疏忽,文中許多這類的問題令我對翻譯出來的成果不甚滿意,卻也不曉得該不改擅自修改原文。我並不是在推卸自己的翻譯責任,雖然中翻英與英翻中不太適合相互比較,但單就轉換的過程來說,我明顯覺得這篇翻譯的完整度不如上一個作品。這讓我重新思考翻譯者的位置,不同於之前討論過忠於原文與否的議題,這裡的問題是翻譯者除了語言、文化的轉換外,是不是也能作為一個「改寫者」,將一部作品重新改造,賦予它新的形象。令人卻步而不敢擅自改寫的原因在於這等於用別人的點子寫自己的作品,也許在學校裡學生可以試著做這樣的嘗試,但在市場上卻始終沒有「改寫」這一個文類。我們可以問的是:比較不成熟的作品就沒有被翻譯的權利嗎?如果譯者看出原著某部分的缺失,是否能當一個reviser使它更臻完善?這同時也牽涉到原著同意與否以及這樣的改寫是不是往更好的方向走的爭議,倘若原著不希望改變文章原貌,或是第三者看來這樣的改寫反而是扣分作用,畢竟社會上沒有絕對的價值觀,亦無斷定一篇文章好壞的準則,這樣究竟該不該改寫呢?

 


在創意發想或中翻英、英翻中裡,雙關語乃有趣的及耐人尋味的類別之一。一語多用或一語多意又常出現在廣告標語、企業標語或特別想要引人注意之處。Slogans即為經常會被推陳出新或花招百出,藉此以達宣傳效果的文句。廣告公司或翻譯社通常為了令人印象深刻或快速深植人心,編者及譯者無不攪盡腦汁來達到目的。與平鋪直述的中翻英或英翻中slogans相較,雙關語slogans時常能給予較重及迴響較大的影響,甚至能流傳久遠。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