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地名是文化的遺產。中、外都有許多特殊的人名地名,那些人名地名經過音譯或意譯之後,不見得讀者都會知道其所指。因此,在不妨礙上下文的含意時,有的論文翻譯譯者會選擇乾脆不予譯出。例如,陶友白就不譯出「夜泊秦淮近酒家」裡的「秦淮」。其實,人名地名通常還是要加以音譯或意譯,必要時加注說明就好。至於如何翻譯人名地名,下一章還會詳細討論。在這裡我們要針對文化差異而指出兩點:一、中文的人名「先姓後名」,英文的人名「先名後姓」,所以把ڊBernard
Shawڋ譯成「蕭伯納」是對的,把ڊAllan
Poeڋ譯成「愛倫坡」是不妥當的。二、中文的地名「由大說到小」,英文的地名「由小說到大」,所以「中國上海」要譯成ڊShanghai,
Chinaڋ,而ڊܙܚܝ, Drury Lane,Londonڋ要譯成「倫敦,朱爾瑞巷,125 號」。9.5
中國的歷史年代常由皇帝即位的年號來指稱,西洋的年代則用「公元幾年」來指稱。翻譯中國歷史年代時,除非有必要,否則不必照翻那皇帝年號,而應改為西元才能更明白。例如,「道光十一年」最好譯成ڊܙܠܛܙڋ,而非ڊDaoGuang
11thYearڋ。中國傳統的曆法是陰曆而非陽曆,所以翻譯中文的月份時要特別小心,不要弄錯。把「八月蝴蝶黃」的「八月」譯成ڊAugustڋ,或把「豆蔻梢頭二月初」的「二月」譯成ڊFebruaryڋ,嚴格來說,都是不正確的。應該譯成ڊthe
eighthژsecond moonژmonth ڪof the lunar
calendarګڋ才好。2中國的曆法中還有節氣、節日。英譯那些節氣、節日的名稱時,不加注是不易明白的。如「白露」、「寒食節」不能光譯成ڊWhite
Dewڋ和ڊCold FoodDayژFestivalڋ,而應至少分別補注類似這樣的英文:ڊin the Chinese
calendar,the 15th
of the 24 solar terms, 8th-22ndSeptember, when white dew is
expectedڋ和ڊin China,
the ܙܘܝthday after winter solstice, near the Tomb-sweeping Day, onwhich
day
people refrain from cooking and eat only cold foodڋ。
我們先談談社區口譯或商務口譯,這種『非國際會議口譯』工作內容可說五花八門,在台灣很多人稱這樣的工作為 陪同 (隨行) 口譯 或簡單性質的商務 (企業內)
口譯。如果僅是簡單的陪同,不涉及某一專業領域或商務談判,口譯員只要能熟練掌握日常英語的聽說就可以了,例如我的大學部學生就曾跟我說,本地翻譯社給他們的隨行口譯薪資是一小時台幣三百元,但大多同學還是非常躍躍欲試,其實只要注意自身安全,抱著累積經驗的兼訓練外語能力的心態去兼差,這樣低壓力的口譯工作其實也滿有趣的。
相對而言,我的一位研究所學弟主要以筆譯為生,長期從事國外遊戲軟體在地化翻譯,有次臨危受命擔任外國一家大型電玩業者來參訪的隨行口譯員,因為他對於專業術語和業界最新動態十分了解,他的薪資可以講到一小時四千元,外國廠商也覺得十分合理,一次就包下他七天的工作時間。說了這麼多,我想講的重點是-
『非國際會議口譯』工作內容與薪資波動範圍真的很大 !
這就回答了我之前提出的問題中的前兩個。至于最后一個問題,也就很好回答了:我通過對聽說問題的解決,為自己的英語基本功打牢了基礎,讀寫的提高就是順水推舟。最后,聽說讀寫一齊指向棋局的關鍵戰略點——譯。這里再回過頭看我之前提出的觀點,即為什么某些萬金油似的建議會把你導入誤區。因為這些建議都是在細節上給出的指導,并沒有告知你大方向該如何前進。這些萬金油建議就好像告訴了你機槍陣地該怎樣架設,卻沒告知你下一步整只軍隊該移動到哪里去。比如,一說到翻譯就強調要多練,卻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沒有輸入,怎來輸出?因此,我認為,好翻譯是讀出來的,多讀、讀好絕對比多練重要。同樣,關于這一點,我會在戰術角度中詳細講。戰略角度我只想寫這么多。畢竟,這個概念還是有點玄乎,說太多有忽悠大家之嫌。但我把它放在第一位講,也表明了我對戰略思維在英語和翻譯學習中所扮演角色的肯定。所以,我建議大家也不妨親自試試我的這種方法,先從宏觀的角度審視一切,再投入到戰斗當中。
關于戰略角度的思考還是根據我自己的學習體驗來闡述,首先是聽說的問題。一提起口語,相信各位在大學一定接觸過一個叫“英語角”的活動。每個人,不管是愛好英語的,或者是抱有其他目的的,都對這個“角”趨之若鶩。但是我想請大家捫心自問,翻譯社對你們的口語提高起了多大的作用?反正我是去過一兩次后就決定不再去了。原因很簡單:那里的人,除了外教以及少數幾個高手,大多數口語都很爛。
推薦連結:生活相關知識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